📩 你的生活是被安排的,還是由自己設計的?


你是否曾經有這樣的感覺?

早晨 8:30,擠進擁擠的捷運,你坐在辦公室裡,翻開行事曆,看著一成不變的會議、報告,心裡卻浮現一個問題:「這真的是我要的生活嗎?」

你努力維持「應該有的樣子」——穩定的工作、合群的社交、遵循社會的期待,卻在夜深人靜時,忍不住懷疑:

「如果現在的生活不是我真正想要的,那什麼才是?」

我曾經也陷入這種掙扎,甚至讓自己身心崩潰。


👉 2022 年,陷入人生最低谷的我

那時候的我,念研究所在職進修,已經進入第四年。

課早就修完了,剩下論文還沒寫完,只差一點就可以拿到學位了。

但我始終不敢說出口的是:「我其實已經不想再寫碩士論文了」。

我對學術研究沒興趣,不喜歡學術的封閉金字塔;更喜歡像是 Podcast 或部落格文章寫作,這種可以創造更大影響力的自由創作。

如果我放棄,我怕家人會對我失望,怕指導教授會認為我是個不負責任的人,更怕別人覺得我「半途而廢」。

我太害怕別人的眼光,所以我選擇了逃避——我沒有提起這件事,沒有向任何人求助,而是一直拖延,告訴自己:「再撐一下就好了」。

但事實是,這種「撐一下」並沒有讓事情變好,反而讓我的身心狀況越來越糟。

最後,我陷入了極度的焦慮,甚至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根本沒有能力完成這件事。

我開始失眠,健康檢查報告出現紅字......

我才明白:

💡 真正讓我痛苦的,不是論文,而是「害怕讓別人失望」的恐懼。
💡 我不是被論文困住,而是被「別人的期待」困住了。

當我意識到這一點,我終於鼓起勇氣去面對。

我決定改變——不再讓自己卡在不上不下的困境裡。

我求助身心科,接觸心理諮商,做健康檢查,好好的休養了三個月,陪伴自己。

我趕快把論文收尾,在 2023 年 2 月拿到碩士畢業證書;也決定聚焦在講師和諮詢師的發展,全心打磨自己的專業 和 優化網站系統,吸引有需求的合作客戶。

到 2024 年,事業上軌道,我也有更多的餘裕,可以把時間放在我一直充滿熱情的創作上了。

經歷挫折與低潮之後,我終於重新找回自己的主導權。


在這段期間,我大量接觸心理學,希望找回我和內在聲音、和自己真實需求的連結。

我不斷地自我覺察,持續面對自己內心的心魔和限制,不斷地調整;也更明確瞭解自己想要的生活模式。

也就是所謂的自主生活:一個人要如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工作、過生活。

不抱怨公司、不被討厭的同事限制、不做人生的受害者,在財務上、在心態上、在工作上,都全然地獨立而忠於自我。

​對我很有幫助的,是心理學家、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的兩個重要概念:

1) 創造性自我:你的選擇,決定你的未來

很多人以為,人生是被外在條件決定的:

  • 「我這麼內向,應該不適合當講師。」(被性格決定?)
  • 「我家境普通,所以沒辦法追求夢想。」(被家庭背景限制?)
  • 「現在景氣不好,轉職應該很難。」(被社會環境影響?)

但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概念之一是 「創造性自我」

環境確實影響我們,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看待它,並決定接下來要做什麼

真正的自主,不是等環境變好,而是我們選擇如何回應環境。

對我來說,這就是自主生活的核心:

✅ 認識自己的需求與價值觀
✅ 勇敢做出選擇
✅ 為自己的選擇負責

擁有自由,卻沒有掌控感,只會讓我們陷入選擇焦慮。

擁有自主,才能讓我們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。

2) 活出主體性:放下「人生應該怎樣」的框架

阿德勒心理學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:「課題分離」,意思是——

✅ 別人對你的看法,是別人的課題,不是你的課題。
✅ 你的選擇,是你的課題,別人沒有權利決定。

這意味著,我們不需要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。

真正的自主生活,是在不確定中依然能夠前進,而不是一直等待「最好」的機會才開始行動。


👉 自主生活,不是「變得很有錢」

你可能會問:「可是,要有錢,才能真正過上自主的生活吧?」

這是很多人對「自主生活」的第一個誤解。

💡 自主生活 ≠ 財務自由,也不等於一定要變得很有錢。

許多人認為「等我有錢了,我就可以擁有自主生活」,但這種想法其實是把掌控權交給未來的某個『有錢的自己』,而不是現在的自己。

你不需要變得超級有錢,才能過上自主生活。

自主,不是等待財富自由,而是從現在開始,做出符合自己價值觀的選擇。

這是因為自主生活的關鍵,不在於金錢的數量,而在於你對生活的掌控感

真正的自主生活,是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,然後運用現有的資源,讓它逐步成為現實。


👉 不確定自己想要什麼,怎麼辦?

「但我現在還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啊?」

這是很多人對「自主生活」的第一個疑問,也是最正常的狀態。

因為自主生活不是一夜之間突然開悟的,而是一段不斷探索、實驗與調整的過程

推薦你從這三個方向開始思考:

1️⃣ 回顧過去 → 什麼時候你感到最有成就感?最滿足?
2️⃣ 觀察現在 → 目前的生活中,哪些讓你覺得充滿活力?哪些讓你感到消耗?
3️⃣ 想像未來 → 如果沒有任何限制,你希望三年後的自己過什麼樣的生活?

這些問題不需要馬上找到答案,但當你開始思考,你就已經踏上自主生活的旅程

當初我也是這樣一步步探索出來的,透過回顧、觀察、想像,慢慢拼湊出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樣貌。


「設計專屬人生,掌握自主生活」,這是我對自己未來的期待。

接下來的三個月,我還有 11 封電子報會寄給你,和你分享我對「自主生活」的想法。

📩 下週主題預告:從價值觀開始,找到你的核心指南針

我們下封信見啦!

✅ 你對自主生活的想法是什麼?你現在在哪個階段?回覆這封信,我會親自回覆你的訊息!(我真的會回 😃)

✅ 如果這封電子報對你有幫助,也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!


最後提醒一下,波莉的 2025 自主成長讀書會倒數報名中!

📚 精選七大主題,幫助你一步步實現全人成長與自主生活。

祝福 平安~

波莉

Taichung, Taiwan
Unsubscribe · Preferences

Paulie.Slashie

Read more from Paulie.Slashie

嘿!希望你有度過愉快的連假喔~ 在上次的電子報中,我們探討了焦慮如何變成習慣。 今天我想繼續和你分享我的學習。 焦慮的公式:恐懼 + 不確定性 = 焦慮 當大腦無法確定未來的情況,不確定性提高時,焦慮感受也會隨之增強。 為了減少這種焦慮感,我們會產生「必須做點什麼來減少焦慮」的衝動,這就是焦慮開始變成習慣的原因。 焦慮習慣的三個關鍵要素: 觸發點(Trigger):某個情境或事件引發焦慮。 行為(Behavior):為了減少焦慮而採取的行動。 短暫的獎勵(Reward):行動後獲得的短暫安心感。 當這個迴圈不斷重複,大腦就會將 「擔心 → 行動 → 暫時安心」 這種模式內化為習慣,結果反而讓焦慮更容易發生。 舉例來說,最近業績表現比較不好。(觸發點) 所以,你三不五時就想拿出手機檢查,看看有沒有新的 email 進來。(行為) 最後,因為一直在想工作的事情,並不斷刷 email 檢查有沒有新訂單,讓你感覺自己好像很努力。(短暫獎勵) 但,這種「努力感」其實是虛假的,因為它並沒有真正為你帶來新訂單啊! 結果,你發現自己一直在檢查手機,手機越滑就越焦慮。...

時間來到了三月底,第一季快要過完了,感覺時間過得好快! 這一季讓我覺得很開心的事: 接到了好幾個企業內訓的邀約 🎉 推出 一對一多次諮詢方案 之後,很快就收滿了預約 理論上,我應該要感覺很開心的,但……心裡卻隱隱約約覺得壓力好大,會擔心課程內容沒辦法讓企業滿意,也會擔心自己是否真的能夠幫助到信任我的客戶。呈現的狀況是一直思考、一直思考,感覺沒辦法真正放鬆下來;一直想滑手機、查資料,看看有沒有新的訊息;不斷想怎麼做會更好。這個模式好熟悉,這是我的「老症頭」了! 幸好,現在我的自我觀察能力比以前更強,可以發現它的存在,於是,我找出了《鬆綁你的焦慮習慣》這本書來閱讀,希望能在這種焦慮的狀態下調整自己。因此,這禮拜和接下來的電子報,應該都會和「焦慮」這個主題有關,希望我的學習筆記也能對你有些幫助唷💡 你是不是已經習慣了焦慮? 你有沒有發現,有些壞習慣你一直想改卻改不掉? 擔心業績時,你會不停檢查手機和 Email,看看有沒有新訂單? 報告還沒準備好,你會開始狂查資料、擔心自己準備得不夠? 心情不好的時候,你會想要喝酒、抽煙,或是滑手機、狂吃垃圾食物來轉移注意力?...

「當你感到迷茫時,會找誰聊聊?」 「心理諮商師、教練,還是顧問或諮詢師?」 「這些角色又有什麼差別呢?」 在人生低谷遇見教練 我會接觸到「教練」,是因為在 2023 年中的時候,偶然聽到我的一位諮詢師學姊說,她現在跟客戶晤談時,很少用諮詢師「那一套」了,都是用教練比較多。 那我就很好奇啊,諮詢師「那一套」跟教練「那一套」的差別在哪裡呢? 所以就趁著我們諮詢師定期聚會的時候,邀請學姊來跟我們分享教練這個主題。 學姊非常用心,不僅答應,還希望安排現場 demo,讓大家看看教練對話是怎麼進行的,所以我就負責擔任被教練的角色,負責提出自己實際遇到的問題。 當時,我向學姊提出的問題是:「為什麼我總是覺得自己好忙又好累?」 結果在一個小時的教練對話裡面,學姊不斷地對我提出問題,最後我竟然自己發現,那是因為準備讀書會花了我太多的時間,所以我會覺得壓力很大,很累。 那為什麼我會這麼重視讀書會的表現呢?是因為,我在 2022 年底的時候,在碩士班的學習準備結束的那個階段,遇到了很大的人生挫折。論文沒有達到我自己的期待,教授也不滿意,所以我覺得整個人很挫折,很沒有信心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