📩 你的生活是被安排的,還是由自己設計的?


你是否曾經有這樣的感覺?

早晨 8:30,擠進擁擠的捷運,你坐在辦公室裡,翻開行事曆,看著一成不變的會議、報告,心裡卻浮現一個問題:「這真的是我要的生活嗎?」

你努力維持「應該有的樣子」——穩定的工作、合群的社交、遵循社會的期待,卻在夜深人靜時,忍不住懷疑:

「如果現在的生活不是我真正想要的,那什麼才是?」

我曾經也陷入這種掙扎,甚至讓自己身心崩潰。


👉 2022 年,陷入人生最低谷的我

那時候的我,念研究所在職進修,已經進入第四年。

課早就修完了,剩下論文還沒寫完,只差一點就可以拿到學位了。

但我始終不敢說出口的是:「我其實已經不想再寫碩士論文了」。

我對學術研究沒興趣,不喜歡學術的封閉金字塔;更喜歡像是 Podcast 或部落格文章寫作,這種可以創造更大影響力的自由創作。

如果我放棄,我怕家人會對我失望,怕指導教授會認為我是個不負責任的人,更怕別人覺得我「半途而廢」。

我太害怕別人的眼光,所以我選擇了逃避——我沒有提起這件事,沒有向任何人求助,而是一直拖延,告訴自己:「再撐一下就好了」。

但事實是,這種「撐一下」並沒有讓事情變好,反而讓我的身心狀況越來越糟。

最後,我陷入了極度的焦慮,甚至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根本沒有能力完成這件事。

我開始失眠,健康檢查報告出現紅字......

我才明白:

💡 真正讓我痛苦的,不是論文,而是「害怕讓別人失望」的恐懼。
💡 我不是被論文困住,而是被「別人的期待」困住了。

當我意識到這一點,我終於鼓起勇氣去面對。

我決定改變——不再讓自己卡在不上不下的困境裡。

我求助身心科,接觸心理諮商,做健康檢查,好好的休養了三個月,陪伴自己。

我趕快把論文收尾,在 2023 年 2 月拿到碩士畢業證書;也決定聚焦在講師和諮詢師的發展,全心打磨自己的專業 和 優化網站系統,吸引有需求的合作客戶。

到 2024 年,事業上軌道,我也有更多的餘裕,可以把時間放在我一直充滿熱情的創作上了。

經歷挫折與低潮之後,我終於重新找回自己的主導權。


在這段期間,我大量接觸心理學,希望找回我和內在聲音、和自己真實需求的連結。

我不斷地自我覺察,持續面對自己內心的心魔和限制,不斷地調整;也更明確瞭解自己想要的生活模式。

也就是所謂的自主生活:一個人要如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工作、過生活。

不抱怨公司、不被討厭的同事限制、不做人生的受害者,在財務上、在心態上、在工作上,都全然地獨立而忠於自我。

​對我很有幫助的,是心理學家、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的兩個重要概念:

1) 創造性自我:你的選擇,決定你的未來

很多人以為,人生是被外在條件決定的:

  • 「我這麼內向,應該不適合當講師。」(被性格決定?)
  • 「我家境普通,所以沒辦法追求夢想。」(被家庭背景限制?)
  • 「現在景氣不好,轉職應該很難。」(被社會環境影響?)

但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概念之一是 「創造性自我」

環境確實影響我們,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看待它,並決定接下來要做什麼

真正的自主,不是等環境變好,而是我們選擇如何回應環境。

對我來說,這就是自主生活的核心:

✅ 認識自己的需求與價值觀
✅ 勇敢做出選擇
✅ 為自己的選擇負責

擁有自由,卻沒有掌控感,只會讓我們陷入選擇焦慮。

擁有自主,才能讓我們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。

2) 活出主體性:放下「人生應該怎樣」的框架

阿德勒心理學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:「課題分離」,意思是——

✅ 別人對你的看法,是別人的課題,不是你的課題。
✅ 你的選擇,是你的課題,別人沒有權利決定。

這意味著,我們不需要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。

真正的自主生活,是在不確定中依然能夠前進,而不是一直等待「最好」的機會才開始行動。


👉 自主生活,不是「變得很有錢」

你可能會問:「可是,要有錢,才能真正過上自主的生活吧?」

這是很多人對「自主生活」的第一個誤解。

💡 自主生活 ≠ 財務自由,也不等於一定要變得很有錢。

許多人認為「等我有錢了,我就可以擁有自主生活」,但這種想法其實是把掌控權交給未來的某個『有錢的自己』,而不是現在的自己。

你不需要變得超級有錢,才能過上自主生活。

自主,不是等待財富自由,而是從現在開始,做出符合自己價值觀的選擇。

這是因為自主生活的關鍵,不在於金錢的數量,而在於你對生活的掌控感

真正的自主生活,是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,然後運用現有的資源,讓它逐步成為現實。


👉 不確定自己想要什麼,怎麼辦?

「但我現在還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啊?」

這是很多人對「自主生活」的第一個疑問,也是最正常的狀態。

因為自主生活不是一夜之間突然開悟的,而是一段不斷探索、實驗與調整的過程

推薦你從這三個方向開始思考:

1️⃣ 回顧過去 → 什麼時候你感到最有成就感?最滿足?
2️⃣ 觀察現在 → 目前的生活中,哪些讓你覺得充滿活力?哪些讓你感到消耗?
3️⃣ 想像未來 → 如果沒有任何限制,你希望三年後的自己過什麼樣的生活?

這些問題不需要馬上找到答案,但當你開始思考,你就已經踏上自主生活的旅程

當初我也是這樣一步步探索出來的,透過回顧、觀察、想像,慢慢拼湊出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樣貌。


「設計專屬人生,掌握自主生活」,這是我對自己未來的期待。

接下來的三個月,我還有 11 封電子報會寄給你,和你分享我對「自主生活」的想法。

📩 下週主題預告:從價值觀開始,找到你的核心指南針

我們下封信見啦!

✅ 你對自主生活的想法是什麼?你現在在哪個階段?回覆這封信,我會親自回覆你的訊息!(我真的會回 😃)

✅ 如果這封電子報對你有幫助,也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!


最後提醒一下,波莉的 2025 自主成長讀書會倒數報名中!

📚 精選七大主題,幫助你一步步實現全人成長與自主生活。

祝福 平安~

波莉

Taichung, Taiwan
Unsubscribe · Preferences

Paulie.Slashie

Read more from Paulie.Slashie

嘿,我是波莉。你最近過得好嗎? 我前陣子休了個假,到日本東京拜訪朋友,電子報也就這樣一起休息了兩周,哈哈 對我這樣容易過度認真的人來說,真的是常常需要提醒自己,該放慢腳步了。 希望你也要記得,找時間讓自己緩一緩喔。 這禮拜繼續來回答讀者的提問~ 畢業後進到貿易商工作的我,在做了短短三個月後發現這份工作與我想要的職涯發展不同。不是因為工作上的挫折,也不是因為與同事、主管不合拍,但就是有一股直覺告訴自己,這並不是我想繼續走的路。 看著主管每天在做的事,就好像看到再多待幾年的我,但我並不想成為那樣的人。覺察到這點後,我開始感到越來越疲憊。一部分的我想再堅持一下,至少找到下一份工作再離開;但另一部分的我,卻逐漸懷疑自己到底在做什麼。 看到這段話,我很有感觸。 有時候,真正困住我們的,不是工作本身,而是心裡那個還說不清楚的困惑。 我們隱隱約約知道「這不是我要的」,卻又不知道該怎麼找到「那我想要的是什麼」。 其實,找尋理想工作的過程,不是一瞬間知道答案,而是需要一點耐心,一步步陪自己探索出來。 我想和你分享一個我常用的方法:從「不想要」開始,慢慢走向清晰的自己。 1. 先釐清「不想要的生活」...

天氣越來越熱了,代表時序慢慢進入了夏天。 對於怕熱的我來說,夏天真的是一大考驗啊! 這個禮拜想說,就趁著這個季節的交替之際,來幫今年到目前為止,做個小小的心路歷程回顧吧。 無法落地的年度計劃QQ 我目前的工作以授課為主,所以年初的一月和二月通常都算是淡季,會從三月開始忙。 因為政府單位、非營利組織和大專院校的邀課,大概都是從三月開始比較密集,會開始需要東奔西跑,所以等於一、二月的淡季對我來說,就是比較能夠自由運用的時間了。 我在淡季通常會做幾件事情: 休養 規劃年度主軸(今年的主軸設定是做一堂線上課) 規劃年度讀書會 整理網站的內容、把頁面資訊更新 做一些新的嘗試(例如今年一月辦了自己的第一次公開班) 簡單來說,就是把一年的方向在這段期間大致規劃好,從三月開始執行。 但......今年比較令我意想不到的部分是,我的邀課數量成長很多,而且有好幾個是企業內訓。 這讓我有點措手不及,因為企業內訓對課程的要求通常是比較高的,變成我得花比較多的時間在優化課程,或者是做新課程的開發與整合。 好啦,這就跟我在一、二月的時候做的規劃不太一樣了! 📌 原本的規劃是這樣: 線上課開發 諮詢優化...

一位讀者和我分享了最近卡住他的問題: 「職涯規劃,同儕間的選擇壓力,還有自己內心想做的事,雖然知道自己還很年輕有無限可能,但是又擔心一直摸索沒有選擇一個領域專研,回過頭來看沒有專長。」 這真是一個超複雜的議題呀,你辛苦了! 我們先挑其中最核心的部分,來當作這禮拜的討論主題吧~相信每個人都會很有感的: 「和其他人比較的壓力」 上個禮拜,我在滑臉書時,看到一位認識的講師分享近況。 她剛完成了一場大型演講,還被媒體專訪,底下的留言一片讚嘆。 我一邊替她感到開心,一邊心裡升起了一股說不上來的焦慮。 「我是不是...落後了?」 明明我對現在的工作節奏還算滿意,卻突然開始懷疑自己的進度: 是不是應該更積極?是不是也該多曝光?是不是在別人努力前進的時候,我太安於現狀了? 幸好我身經百戰,很快把內在狀態調整過來。 不然,這可有得焦慮了。 為什麼和別人比較,會讓我們焦慮? 比較,是人類很自然的本能。 從小到大,我們總是被放在排行榜上:成績單、比賽名次、升學錄取通知。 在無數次的比較裡,我們學會了把自己的價值,建立在「相對位置」上,然後努力往前擠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