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嘿!希望你有度過愉快的連假喔~ 在上次的電子報中,我們探討了焦慮如何變成習慣。 今天我想繼續和你分享我的學習。 焦慮的公式:恐懼 + 不確定性 = 焦慮 當大腦無法確定未來的情況,不確定性提高時,焦慮感受也會隨之增強。 為了減少這種焦慮感,我們會產生「必須做點什麼來減少焦慮」的衝動,這就是焦慮開始變成習慣的原因。 焦慮習慣的三個關鍵要素: 觸發點(Trigger):某個情境或事件引發焦慮。 行為(Behavior):為了減少焦慮而採取的行動。 短暫的獎勵(Reward):行動後獲得的短暫安心感。 當這個迴圈不斷重複,大腦就會將 「擔心 → 行動 → 暫時安心」 這種模式內化為習慣,結果反而讓焦慮更容易發生。 舉例來說,最近業績表現比較不好。(觸發點) 所以,你三不五時就想拿出手機檢查,看看有沒有新的 email 進來。(行為) 最後,因為一直在想工作的事情,並不斷刷 email 檢查有沒有新訂單,讓你感覺自己好像很努力。(短暫獎勵) 但,這種「努力感」其實是虛假的,因為它並沒有真正為你帶來新訂單啊! 結果,你發現自己一直在檢查手機,手機越滑就越焦慮。...
時間來到了三月底,第一季快要過完了,感覺時間過得好快! 這一季讓我覺得很開心的事: 接到了好幾個企業內訓的邀約 🎉 推出 一對一多次諮詢方案 之後,很快就收滿了預約 理論上,我應該要感覺很開心的,但……心裡卻隱隱約約覺得壓力好大,會擔心課程內容沒辦法讓企業滿意,也會擔心自己是否真的能夠幫助到信任我的客戶。呈現的狀況是一直思考、一直思考,感覺沒辦法真正放鬆下來;一直想滑手機、查資料,看看有沒有新的訊息;不斷想怎麼做會更好。這個模式好熟悉,這是我的「老症頭」了! 幸好,現在我的自我觀察能力比以前更強,可以發現它的存在,於是,我找出了《鬆綁你的焦慮習慣》這本書來閱讀,希望能在這種焦慮的狀態下調整自己。因此,這禮拜和接下來的電子報,應該都會和「焦慮」這個主題有關,希望我的學習筆記也能對你有些幫助唷💡 你是不是已經習慣了焦慮? 你有沒有發現,有些壞習慣你一直想改卻改不掉? 擔心業績時,你會不停檢查手機和 Email,看看有沒有新訂單? 報告還沒準備好,你會開始狂查資料、擔心自己準備得不夠? 心情不好的時候,你會想要喝酒、抽煙,或是滑手機、狂吃垃圾食物來轉移注意力?...
「當你感到迷茫時,會找誰聊聊?」 「心理諮商師、教練,還是顧問或諮詢師?」 「這些角色又有什麼差別呢?」 在人生低谷遇見教練 我會接觸到「教練」,是因為在 2023 年中的時候,偶然聽到我的一位諮詢師學姊說,她現在跟客戶晤談時,很少用諮詢師「那一套」了,都是用教練比較多。 那我就很好奇啊,諮詢師「那一套」跟教練「那一套」的差別在哪裡呢? 所以就趁著我們諮詢師定期聚會的時候,邀請學姊來跟我們分享教練這個主題。 學姊非常用心,不僅答應,還希望安排現場 demo,讓大家看看教練對話是怎麼進行的,所以我就負責擔任被教練的角色,負責提出自己實際遇到的問題。 當時,我向學姊提出的問題是:「為什麼我總是覺得自己好忙又好累?」 結果在一個小時的教練對話裡面,學姊不斷地對我提出問題,最後我竟然自己發現,那是因為準備讀書會花了我太多的時間,所以我會覺得壓力很大,很累。 那為什麼我會這麼重視讀書會的表現呢?是因為,我在 2022 年底的時候,在碩士班的學習準備結束的那個階段,遇到了很大的人生挫折。論文沒有達到我自己的期待,教授也不滿意,所以我覺得整個人很挫折,很沒有信心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