🌿 和別人比較後感到焦慮?記得,你有自己的節奏


一位讀者和我分享了最近卡住他的問題:

「職涯規劃,同儕間的選擇壓力,還有自己內心想做的事,雖然知道自己還很年輕有無限可能,但是又擔心一直摸索沒有選擇一個領域專研,回過頭來看沒有專長。」

這真是一個超複雜的議題呀,你辛苦了!

我們先挑其中最核心的部分,來當作這禮拜的討論主題吧~相信每個人都會很有感的:

「和其他人比較的壓力」


上個禮拜,我在滑臉書時,看到一位認識的講師分享近況。


她剛完成了一場大型演講,還被媒體專訪,底下的留言一片讚嘆。

我一邊替她感到開心,一邊心裡升起了一股說不上來的焦慮。

「我是不是...落後了?」

明明我對現在的工作節奏還算滿意,卻突然開始懷疑自己的進度:

是不是應該更積極?是不是也該多曝光?是不是在別人努力前進的時候,我太安於現狀了?

幸好我身經百戰,很快把內在狀態調整過來。

不然,這可有得焦慮了。


為什麼和別人比較,會讓我們焦慮?

比較,是人類很自然的本能。

從小到大,我們總是被放在排行榜上:成績單、比賽名次、升學錄取通知。

在無數次的比較裡,我們學會了把自己的價值,建立在「相對位置」上,然後努力往前擠。


但進入職場後,每個人的起點、跑道、目標都不一樣,比較反而變成了一個沒有終點的競賽,讓人越跑越累,越跑越迷失。


今天覺得自己很不錯,明天看到同事的卓越表現,又開始覺得自己不夠好了。

到底要做到什麼程度,才夠呢?


別讓同儕壓力影響了我們的選擇

有時候,並不是因為真的想改變,而是因為看到別人改變,我們害怕自己「錯過了什麼」。

但別忘了:別人正經歷的路,不一定是你要的路。

別人今天的成果,也許是他過去五年默默耕耘的結果。


你的人生,有自己的節奏。


還記得焦慮習慣的迴圈嗎?觸發點、行為、結果。

如果因為感覺落後別人而焦慮,很可能會變成這樣:

1️⃣ 觸發點:滑到別的講師的臉書,看起來感覺很厲害。

2️⃣ 行為:開始懷疑自己現在是不是進度太慢、懷疑自己是不是太安逸、懷疑自己當初是不是做錯決定(天啊,人生也太多東西可以自我懷疑XD)

3️⃣ 結果:持續焦慮、累積壓力;或是決定放棄,想說還是回去上班好了,但即使這樣,還是不斷想著,當初是不是應該堅持下去......

好像怎麼做都不對,這樣就太累太累了。

所以,感覺自己落後別人,感覺焦慮的時候,千萬不要就這樣被拉走了。

先暫停下來,問問自己:

  • 我真心想要的是什麼?
  • 現在的生活,有沒有朝著我在意的方向前進?
  • 這些腦中自我懷疑的聲音,是真的嗎?

越容易想太多的人,越需要培養自我對話的能力。

你要有能力回應、並駁斥這些似是而非的自我懷疑,才能培養出堅實的自我認同與價值感。

例如這樣,我示範給你看:

1️⃣ 觸發點:滑到別的講師的臉書,看起來感覺很厲害。

2️⃣ 行為:先暫停下來,問問自己:

  • 我真心想要的是什麼?👉簡單的生活與事業。這個講師確實很厲害,但我看他也花了很多時間在社交交際。那真的不會是我想要的。
  • 現在的生活,有沒有朝著我在意的方向前進?👉有,我靠著網站經營和口碑推薦,累積了和我調性合得來的客戶,或許不是那麼光鮮亮麗,但非常踏實也穩定。
  • 這些腦中自我懷疑的聲音,是真的嗎?👉不是,我有自己的節奏,也做出屬於自己成果,沒有必要去比較。

3️⃣ 結果:放下這個和其他人比較的焦慮。

如果眼睛只看別人,就很容易看不見自己的好。


請把焦點轉向內在,更認識自己的需求,也更相信自己的選擇與累積。


如果你發現有些人特別容易引起你焦慮的話,就刻意保持些距離吧,退追蹤,或是刻意不聯繫。

眼不見為淨,也是一種好好照顧自己的方式。


最後,你正感覺自己落後別人,感覺焦慮嗎?試試這三個提問。


先不要急著奔跑,請給自己十分鐘想一想(能寫下來最好)

  • 我真心想要的是什麼?
  • 現在的生活,有沒有朝著我在意的方向前進?
  • 這些腦中自我懷疑的聲音,是真的嗎?


走在屬於自己的路上,永遠不嫌慢,最重要的是:你一直都在前進。


P.S.

你有過類似的經驗嗎?在某個瞬間,因為看到別人的成就,而開始懷疑自己的腳步?

如果願意,回信跟我分享你的故事吧。

你的分享,也可能成為點亮他人的小小光點哦。

Have a nice week!

波莉


我很想聽聽你最近的煩惱、問題,或你希望我在電子報中分享的主題。

這是一份 3 分鐘的小問卷,讓我更了解你的需求,也可能讓你的聲音出現在未來的內容中 💡

👉 點這裡填寫 📋 一起設計你想要的生活

Taichung, Taiwan
Unsubscribe · Preferences

Paulie.Slashie

Read more from Paulie.Slashie

嘿,我是波莉。你最近過得好嗎? 我前陣子休了個假,到日本東京拜訪朋友,電子報也就這樣一起休息了兩周,哈哈 對我這樣容易過度認真的人來說,真的是常常需要提醒自己,該放慢腳步了。 希望你也要記得,找時間讓自己緩一緩喔。 這禮拜繼續來回答讀者的提問~ 畢業後進到貿易商工作的我,在做了短短三個月後發現這份工作與我想要的職涯發展不同。不是因為工作上的挫折,也不是因為與同事、主管不合拍,但就是有一股直覺告訴自己,這並不是我想繼續走的路。 看著主管每天在做的事,就好像看到再多待幾年的我,但我並不想成為那樣的人。覺察到這點後,我開始感到越來越疲憊。一部分的我想再堅持一下,至少找到下一份工作再離開;但另一部分的我,卻逐漸懷疑自己到底在做什麼。 看到這段話,我很有感觸。 有時候,真正困住我們的,不是工作本身,而是心裡那個還說不清楚的困惑。 我們隱隱約約知道「這不是我要的」,卻又不知道該怎麼找到「那我想要的是什麼」。 其實,找尋理想工作的過程,不是一瞬間知道答案,而是需要一點耐心,一步步陪自己探索出來。 我想和你分享一個我常用的方法:從「不想要」開始,慢慢走向清晰的自己。 1. 先釐清「不想要的生活」...

天氣越來越熱了,代表時序慢慢進入了夏天。 對於怕熱的我來說,夏天真的是一大考驗啊! 這個禮拜想說,就趁著這個季節的交替之際,來幫今年到目前為止,做個小小的心路歷程回顧吧。 無法落地的年度計劃QQ 我目前的工作以授課為主,所以年初的一月和二月通常都算是淡季,會從三月開始忙。 因為政府單位、非營利組織和大專院校的邀課,大概都是從三月開始比較密集,會開始需要東奔西跑,所以等於一、二月的淡季對我來說,就是比較能夠自由運用的時間了。 我在淡季通常會做幾件事情: 休養 規劃年度主軸(今年的主軸設定是做一堂線上課) 規劃年度讀書會 整理網站的內容、把頁面資訊更新 做一些新的嘗試(例如今年一月辦了自己的第一次公開班) 簡單來說,就是把一年的方向在這段期間大致規劃好,從三月開始執行。 但......今年比較令我意想不到的部分是,我的邀課數量成長很多,而且有好幾個是企業內訓。 這讓我有點措手不及,因為企業內訓對課程的要求通常是比較高的,變成我得花比較多的時間在優化課程,或者是做新課程的開發與整合。 好啦,這就跟我在一、二月的時候做的規劃不太一樣了! 📌 原本的規劃是這樣: 線上課開發 諮詢優化...

嘿!希望你有度過愉快的連假喔~ 在上次的電子報中,我們探討了焦慮如何變成習慣。 今天我想繼續和你分享我的學習。 焦慮的公式:恐懼 + 不確定性 = 焦慮 當大腦無法確定未來的情況,不確定性提高時,焦慮感受也會隨之增強。 為了減少這種焦慮感,我們會產生「必須做點什麼來減少焦慮」的衝動,這就是焦慮開始變成習慣的原因。 焦慮習慣的三個關鍵要素: 觸發點(Trigger):某個情境或事件引發焦慮。 行為(Behavior):為了減少焦慮而採取的行動。 短暫的獎勵(Reward):行動後獲得的短暫安心感。 當這個迴圈不斷重複,大腦就會將 「擔心 → 行動 → 暫時安心」 這種模式內化為習慣,結果反而讓焦慮更容易發生。 舉例來說,最近業績表現比較不好。(觸發點) 所以,你三不五時就想拿出手機檢查,看看有沒有新的 email 進來。(行為) 最後,因為一直在想工作的事情,並不斷刷 email 檢查有沒有新訂單,讓你感覺自己好像很努力。(短暫獎勵) 但,這種「努力感」其實是虛假的,因為它並沒有真正為你帶來新訂單啊! 結果,你發現自己一直在檢查手機,手機越滑就越焦慮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