🧭從價值觀到職涯選擇:你的內在指南針,指向了哪裡?


嘿,你這禮拜過得好嗎?

這周的電子報,想跟你聊聊「職涯選擇」。

可能很少數的人知道,我曾經準備過高普考,想要一份穩定的工作,甚至為此全職備考了一整年。

後來,我進了公股銀行上班,大家都說這是「金飯碗」,但我卻越做越不快樂,一年後毅然離職,甚至沒有考慮要留職停薪。

為什麼當初我覺得這些選擇是「好選擇」,但實際進入後卻充滿抗拒?

回頭看,關鍵就在於「職涯錨定」——我當時根本沒有意識到,自己內在的職涯驅動力,和我選擇的工作完全不匹配!


什麼是職涯錨定?

職涯錨定(Career Anchor)理論由麻省理工學院榮譽教授艾德·夏恩博士(Edgar Schein)所提出。他經過近 50 年的研究發現,每個人在職業生涯中,都會有一個核心價值觀或終極追求,這就是職涯錨定。

「Anchor」的意思是錨,就像船在停泊時會放下錨來固定船身的位置,同樣地,職涯錨定代表的是我們內心深處不會動搖的價值觀與信念,影響我們的職業選擇與發展方向。

當我們選擇工作或規劃職涯時,這個「錨」會牢牢地固定我們,確保我們的選擇符合內在價值觀。如果我們能找到自己的職涯錨定點,就能在工作中發揮所長,獲得更高的滿足感。


為什麼人到中年,特別容易迷茫?

很多人在職場上會感到迷茫,甚至在中年時遭遇職涯危機,這往往與沒有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有關。

當我們年輕時,可能因為社會期待、薪資待遇或穩定性而選擇了一條看似「合理」的職涯道路,但多年後,內心的價值觀與現實產生衝突,導致倦怠、焦慮或對工作的不滿。

這也是為什麼職涯錨定理論如此重要,它幫助我們在做職涯決策時,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方向,減少未來後悔或迷茫的機會。

我的老師呂亮震博士,將夏恩博士的職涯錨定系統獨家引入台灣,已經有十多年的時間,據他觀察,大多數人約在 30 歲左右開始思考:「我為什麼而戰?我為什麼而努力?」這些問題。

而我自己的職涯經歷也是這樣的。

2010 年我離開台北的工作,搬回台中。當時覺得「應該」找一份穩定的工作,於是報名補習班,開始準備高普考。

然而,在準備的過程中,我始終提不起勁,完全沒有動力,雖然全職準備了將近一年,但內心一直覺得不踏實,最後放榜也沒有考上。

後來我轉向公股銀行的招考,最後順利錄取並進入銀行工作。這份工作在許多人眼中是「金飯碗」——工作穩定、內容單純、收入也很好,但我卻感到極度不快樂。

儘管環境優渥,我卻無法適應這樣的工作模式,因此一年後,我毫不猶豫地選擇離職,甚至沒有考慮留職停薪的選項。

現在回頭看,如果用職涯錨定理論來分析,當初選擇考高普考,實在是一個非常不適合我的決策。原因在於:

  1. 我有強烈的自主工作者傾向——我不喜歡被管束,更嚮往自由與彈性。
  2. 我是挑戰者型——我希望能不斷突破,所以銀行這樣保守、固定的環境,讓我感到強烈的不適應,甚至是排斥。
  3. 我的安穩可靠者得分最低——我內心根本沒有很在乎所謂的「終身保障」,覺得公務員工作穩定的這個想法,其實來自於我家人,而不是我自己。

這段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,選擇職業時,除了考量外在的穩定性和收入,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內在價值觀與職涯錨定。

準備考試+在銀行上班的掙扎,花了我兩年多的時間。

如果當時我先找職涯諮詢師討論過,該有多好?就不用自己走過這一遭了。


八種職涯錨定類型

所以職涯錨定類型到底有哪幾種呢?夏恩博士的職涯錨定量表最初只有五種內在動力,後來發展為現在的八種類型(我使用呂亮震老師翻譯的版本來跟大家分享):

  1. 專家達人(Technical/Functional Competence)— 追求專業技術的卓越,喜歡鑽研特定領域。
  2. 專業經理人(General Managerial Competence)— 重視管理能力,希望成為組織的領導者。
  3. 自主工作者(Autonomy/Independence)— 渴望獨立自由,不喜歡受到太多約束。
  4. 安穩可靠者(Security/Stability)— 追求穩定的工作與生活,不希望頻繁變動。
  5. 創造者(Entrepreneurial Creativity)— 享受創新與創業的挑戰,喜歡打造新事物。
  6. 俠客(Service/Dedication to a Cause)— 強調社會價值,喜歡助人,關心公益。
  7. 挑戰者(Pure Challenge)— 享受競爭與挑戰,希望不斷突破自我極限。
  8. 樂活族(Lifestyle)— 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,希望有彈性的生活方式。

這些錨定彼此之間並不是互斥的,我們內心可能同時擁有多種驅動力,但通常會有某幾種特別強烈,影響我們的職涯選擇。


職涯錨定如何幫助我們做決策?

許多人在選擇工作時,習慣從外在條件出發,例如薪資、職稱、公司名氣等。

然而,更重要的是從內在價值觀出發,確保選擇的職業和你真正的需求相符。

舉例來說,同樣是醫生,不同的職涯錨定會影響他們的職業發展

  • 專家達人型的醫生 → 會專注於專業技術,研究醫學,發表論文。
  • 專業經理人型的醫生 → 可能會選擇管理醫院,或成立自己的醫療機構。
  • 俠客型的醫生 → 可能會加入無國界醫生,參與公益醫療。
  • 樂活族型的醫生 → 可能會選擇兼職診療,確保有更多時間享受生活。

同樣的職業,不同的內在驅動力,就會導向完全不同的職涯發展路徑。


避免職涯迷茫的三個關鍵思考

傾聽自己的內在聲音

當你感到職涯迷茫時,試著問自己:「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?
不是社會期待、不是家人的期望,而是你自己內心深處的渴望。

我們內心的這些角色沒有對錯好壞之分,只是彼此間有著不同的力量拉扯。當你感到矛盾、不知所措時,可能正是這些內在角色在進行拔河。

此時,最重要的是傾聽自己的聲音,了解真正想要追求的是什麼。

不要過度貼標籤

你的核心價值觀可以在不同職業中找到適合的展現方式。像是剛剛的例子,同樣是醫生,但不同的內在職涯錨定,會讓他們的職業發展出現非常不一樣的路徑。

所以不要給自己貼標籤,也不要強迫自己符合某種職業或角色。

有人說我是「工作狂」,但實際上我只是很喜歡我所做的事情啊~當你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時,它看起來就不再只是工作,而是興趣的延伸。

職業只是一部分,生活是整體

如果你的工作無法完全滿足你的內在驅動力,那麼可以透過其他生活方式來補足。例如對於「俠客型」的人來說,即使本業不是公益相關,也可以在下班後參加志工活動來實現助人價值。

生活是一個整體。如果能在工作中實現自我追求,那當然最好;但如果暫時不行,也可以透過其他方式達到平衡,滿足你的內在驅動力。


找到你的職涯錨定,設計屬於你的職涯

職涯錨定理論提供了一個探索自己內在驅動力的方式,讓我們在做職涯決策時,能夠更清楚什麼選擇適合自己。

我在 2022 年取得「CCAP 職涯錨定量表解測師」認證資格之後,它就是我在做一對一諮詢時非常喜歡使用的測評。

很多客戶在看到自己的測驗結果之後,會感到非常驚訝,也瞬間理解自己的矛盾和拉扯是從何而來。

對我來說,所謂的自主生活,並不一定要脫離企業組織自己創業;而是在自己的價值觀與選擇中,找到穩定而充滿意義的發展方式

當我們釐清自己內在的價值觀與職涯目標,人生的方向也會變得更清晰。

職涯錨定幫助我們理解:

  • 我們為什麼做這份工作?
  • 這份工作如何支撐我們的理想生活?
  • 如果現有的工作無法滿足內在需求,我們該如何調整?

當我們清楚自己的職涯錨定,就能更有意識地設計生活,不會只是被動接受,而是主動打造一個符合自己理想的職業與人生。

今年我推出了結合多次諮詢的長期陪跑方案,會贈送每位客戶職涯錨定測評。如果你想更深刻地認識自己,歡迎預約波莉的諮詢服務,上半年只剩一位名額囉~


最後還是要宣傳一下XD

2025 自主成長讀書會報名倒數中!

📚 精選七大主題,幫助你一步步實現全人成長與自主生活。

平安~

波莉

Taichung, Taiwan
Unsubscribe · Preferences

Paulie.Slashie

Read more from Paulie.Slashie

嘿,我是波莉,你的自主生活引導師。 這禮拜的電子報,想跟你分享一件糗事,和它帶給我的一些思考~ 我很喜歡閱讀,每個月都會舉辦讀書會,已經進入第三年了,也很習慣這樣的節奏。 在六月的時候,我們要讀《踏實感的練習》,這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書,非常期待能和讀書會夥伴們分享。 結果沒想到,我的電腦竟然在上線的前十分鐘,藍屏當機,而且自動重開機之後,就再也連不上 Zoom 了,只要一連線,就馬上又重開機。 當場實在很糗,只好當機立斷改用手機直播,手忙腳亂,也沒來得及錄影備份。 我就很不好意思......沒上線的夥伴沒有錄影可以回看了,怎麼辦? 所以決定再加開一場直播,可以和有空上線的夥伴聊聊,也錄影起來給大家看回放。 也就是說,同一本書我辦了兩次直播XD 有趣的是,我在第二次直播的時候,發現了很多我之前沒有注意到的細節,感覺更有啟發,也有更多的內容和實踐心得可以分享,於是又新增了簡報內容。 很開心也很充實,也正好回應了我在最近思考的一個問題: 「現在 AI 工具這麼發達,我們還有必要閱讀嗎?」 直接看短影音,或是用 AI 工具整理 YouTube、Podcast...

嘿,我是波莉,你的自主生活引導師。 這週想繼續和你聊聊,我從一段人生低谷慢慢走出來的經歷。 前情提要在這:人生 40 才開始?但壓力卻像 50 歲? 《易經》當中的剝卦,有「衰敗、剝落」的意涵,象徵人生進入低谷和崩解的階段,我們擁有的外在資產,一件一件失去。 這個卦提醒我們,遇到這樣的逆境時應守成、謹慎防禦,耐心等待情勢好轉,再想其他的行動方案。 這大概是個你不會想卜到的卦吧? 前陣子在讀書會時讀到上面的介紹,我笑了出來,這不就是我去年人生低谷的最佳寫照嗎!? 人近中年,卻覺得自己一無所有,覺得把自己的人生經營得很糟糕。 錢不夠買房、租屋又覺得不甘心、很難停止負面的念頭,責備自己無法照顧好自己的小貓,甚至開始懷疑,過去的轉職決策是不是錯了? 在那段日子裡,我的腦袋幾乎無時無刻不在運轉。 總是想著:「是不是我不夠努力,才會搞成這樣?」 甚至會忍不住開了 Google,開始搜尋那些關鍵字:「快 40 歲還買不起房怎麼辦」、「單身女性養貓租房好難」...... 越想心越沉。 後來遇到農曆年假,我帶著貓回老家,給自己放了兩個禮拜的長假,想說沉澱一下,也給自己一些空間去思考這些問題。...

嘿,我是波莉,你的自主生活引導師。 這禮拜,我想和你聊聊人生的低潮,以及我對「黑暗面」的看法。 你有那種,心情不好、或是很累的時候就會很想打開來看,讓自己紓壓一下的電影嗎? 偷偷告訴你,我的紓壓片單,是漫威的《復仇者聯盟》系列。 我很喜歡看超級英雄電影。 或許那是我心中的理想世界吧?在那個世界裡面,英雄總是會在危機時刻出現,打倒所有企圖毀滅世界的反派角色。 其中我最喜歡的角色,是「美國隊長」,這是一個非常理想主義、道德感強,追求正義與原則,絕不放棄努力,在性格上幾乎完美的硬漢。 (當然,不可諱言,演員克里斯伊凡超高的顏質和身材,幫這個角色加了很多分XD) 在 2015 年上映的《復仇者聯盟2:奧創紀元》裡面,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。鋼鐵人史塔克和美國隊長起了爭執,他對隊長說: “I don’t trust a guy without a dark side.” 翻成中文的意思是:「 一個沒有黑暗面的人不值得信任。」 當時看電影的我還很年輕,那時候,我並沒有很理解這是什麼意思。 ……沒有黑暗面不是很好嗎??? 過了十年,經歷了不少挫折,我終於慢慢體會出這句話的意思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