🧭從價值觀到職涯選擇:你的內在指南針,指向了哪裡?


嘿,你這禮拜過得好嗎?

這周的電子報,想跟你聊聊「職涯選擇」。

可能很少數的人知道,我曾經準備過高普考,想要一份穩定的工作,甚至為此全職備考了一整年。

後來,我進了公股銀行上班,大家都說這是「金飯碗」,但我卻越做越不快樂,一年後毅然離職,甚至沒有考慮要留職停薪。

為什麼當初我覺得這些選擇是「好選擇」,但實際進入後卻充滿抗拒?

回頭看,關鍵就在於「職涯錨定」——我當時根本沒有意識到,自己內在的職涯驅動力,和我選擇的工作完全不匹配!


什麼是職涯錨定?

職涯錨定(Career Anchor)理論由麻省理工學院榮譽教授艾德·夏恩博士(Edgar Schein)所提出。他經過近 50 年的研究發現,每個人在職業生涯中,都會有一個核心價值觀或終極追求,這就是職涯錨定。

「Anchor」的意思是錨,就像船在停泊時會放下錨來固定船身的位置,同樣地,職涯錨定代表的是我們內心深處不會動搖的價值觀與信念,影響我們的職業選擇與發展方向。

當我們選擇工作或規劃職涯時,這個「錨」會牢牢地固定我們,確保我們的選擇符合內在價值觀。如果我們能找到自己的職涯錨定點,就能在工作中發揮所長,獲得更高的滿足感。


為什麼人到中年,特別容易迷茫?

很多人在職場上會感到迷茫,甚至在中年時遭遇職涯危機,這往往與沒有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有關。

當我們年輕時,可能因為社會期待、薪資待遇或穩定性而選擇了一條看似「合理」的職涯道路,但多年後,內心的價值觀與現實產生衝突,導致倦怠、焦慮或對工作的不滿。

這也是為什麼職涯錨定理論如此重要,它幫助我們在做職涯決策時,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方向,減少未來後悔或迷茫的機會。

我的老師呂亮震博士,將夏恩博士的職涯錨定系統獨家引入台灣,已經有十多年的時間,據他觀察,大多數人約在 30 歲左右開始思考:「我為什麼而戰?我為什麼而努力?」這些問題。

而我自己的職涯經歷也是這樣的。

2010 年我離開台北的工作,搬回台中。當時覺得「應該」找一份穩定的工作,於是報名補習班,開始準備高普考。

然而,在準備的過程中,我始終提不起勁,完全沒有動力,雖然全職準備了將近一年,但內心一直覺得不踏實,最後放榜也沒有考上。

後來我轉向公股銀行的招考,最後順利錄取並進入銀行工作。這份工作在許多人眼中是「金飯碗」——工作穩定、內容單純、收入也很好,但我卻感到極度不快樂。

儘管環境優渥,我卻無法適應這樣的工作模式,因此一年後,我毫不猶豫地選擇離職,甚至沒有考慮留職停薪的選項。

現在回頭看,如果用職涯錨定理論來分析,當初選擇考高普考,實在是一個非常不適合我的決策。原因在於:

  1. 我有強烈的自主工作者傾向——我不喜歡被管束,更嚮往自由與彈性。
  2. 我是挑戰者型——我希望能不斷突破,所以銀行這樣保守、固定的環境,讓我感到強烈的不適應,甚至是排斥。
  3. 我的安穩可靠者得分最低——我內心根本沒有很在乎所謂的「終身保障」,覺得公務員工作穩定的這個想法,其實來自於我家人,而不是我自己。

這段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,選擇職業時,除了考量外在的穩定性和收入,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內在價值觀與職涯錨定。

準備考試+在銀行上班的掙扎,花了我兩年多的時間。

如果當時我先找職涯諮詢師討論過,該有多好?就不用自己走過這一遭了。


八種職涯錨定類型

所以職涯錨定類型到底有哪幾種呢?夏恩博士的職涯錨定量表最初只有五種內在動力,後來發展為現在的八種類型(我使用呂亮震老師翻譯的版本來跟大家分享):

  1. 專家達人(Technical/Functional Competence)— 追求專業技術的卓越,喜歡鑽研特定領域。
  2. 專業經理人(General Managerial Competence)— 重視管理能力,希望成為組織的領導者。
  3. 自主工作者(Autonomy/Independence)— 渴望獨立自由,不喜歡受到太多約束。
  4. 安穩可靠者(Security/Stability)— 追求穩定的工作與生活,不希望頻繁變動。
  5. 創造者(Entrepreneurial Creativity)— 享受創新與創業的挑戰,喜歡打造新事物。
  6. 俠客(Service/Dedication to a Cause)— 強調社會價值,喜歡助人,關心公益。
  7. 挑戰者(Pure Challenge)— 享受競爭與挑戰,希望不斷突破自我極限。
  8. 樂活族(Lifestyle)— 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,希望有彈性的生活方式。

這些錨定彼此之間並不是互斥的,我們內心可能同時擁有多種驅動力,但通常會有某幾種特別強烈,影響我們的職涯選擇。


職涯錨定如何幫助我們做決策?

許多人在選擇工作時,習慣從外在條件出發,例如薪資、職稱、公司名氣等。

然而,更重要的是從內在價值觀出發,確保選擇的職業和你真正的需求相符。

舉例來說,同樣是醫生,不同的職涯錨定會影響他們的職業發展

  • 專家達人型的醫生 → 會專注於專業技術,研究醫學,發表論文。
  • 專業經理人型的醫生 → 可能會選擇管理醫院,或成立自己的醫療機構。
  • 俠客型的醫生 → 可能會加入無國界醫生,參與公益醫療。
  • 樂活族型的醫生 → 可能會選擇兼職診療,確保有更多時間享受生活。

同樣的職業,不同的內在驅動力,就會導向完全不同的職涯發展路徑。


避免職涯迷茫的三個關鍵思考

傾聽自己的內在聲音

當你感到職涯迷茫時,試著問自己:「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?
不是社會期待、不是家人的期望,而是你自己內心深處的渴望。

我們內心的這些角色沒有對錯好壞之分,只是彼此間有著不同的力量拉扯。當你感到矛盾、不知所措時,可能正是這些內在角色在進行拔河。

此時,最重要的是傾聽自己的聲音,了解真正想要追求的是什麼。

不要過度貼標籤

你的核心價值觀可以在不同職業中找到適合的展現方式。像是剛剛的例子,同樣是醫生,但不同的內在職涯錨定,會讓他們的職業發展出現非常不一樣的路徑。

所以不要給自己貼標籤,也不要強迫自己符合某種職業或角色。

有人說我是「工作狂」,但實際上我只是很喜歡我所做的事情啊~當你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時,它看起來就不再只是工作,而是興趣的延伸。

職業只是一部分,生活是整體

如果你的工作無法完全滿足你的內在驅動力,那麼可以透過其他生活方式來補足。例如對於「俠客型」的人來說,即使本業不是公益相關,也可以在下班後參加志工活動來實現助人價值。

生活是一個整體。如果能在工作中實現自我追求,那當然最好;但如果暫時不行,也可以透過其他方式達到平衡,滿足你的內在驅動力。


找到你的職涯錨定,設計屬於你的職涯

職涯錨定理論提供了一個探索自己內在驅動力的方式,讓我們在做職涯決策時,能夠更清楚什麼選擇適合自己。

我在 2022 年取得「CCAP 職涯錨定量表解測師」認證資格之後,它就是我在做一對一諮詢時非常喜歡使用的測評。

很多客戶在看到自己的測驗結果之後,會感到非常驚訝,也瞬間理解自己的矛盾和拉扯是從何而來。

對我來說,所謂的自主生活,並不一定要脫離企業組織自己創業;而是在自己的價值觀與選擇中,找到穩定而充滿意義的發展方式

當我們釐清自己內在的價值觀與職涯目標,人生的方向也會變得更清晰。

職涯錨定幫助我們理解:

  • 我們為什麼做這份工作?
  • 這份工作如何支撐我們的理想生活?
  • 如果現有的工作無法滿足內在需求,我們該如何調整?

當我們清楚自己的職涯錨定,就能更有意識地設計生活,不會只是被動接受,而是主動打造一個符合自己理想的職業與人生。

今年我推出了結合多次諮詢的長期陪跑方案,會贈送每位客戶職涯錨定測評。如果你想更深刻地認識自己,歡迎預約波莉的諮詢服務,上半年只剩一位名額囉~


最後還是要宣傳一下XD

2025 自主成長讀書會報名倒數中!

📚 精選七大主題,幫助你一步步實現全人成長與自主生活。

平安~

波莉

Taichung, Taiwan
Unsubscribe · Preferences

Paulie.Slashie

Read more from Paulie.Slashie

嘿!希望你有度過愉快的連假喔~ 在上次的電子報中,我們探討了焦慮如何變成習慣。 今天我想繼續和你分享我的學習。 焦慮的公式:恐懼 + 不確定性 = 焦慮 當大腦無法確定未來的情況,不確定性提高時,焦慮感受也會隨之增強。 為了減少這種焦慮感,我們會產生「必須做點什麼來減少焦慮」的衝動,這就是焦慮開始變成習慣的原因。 焦慮習慣的三個關鍵要素: 觸發點(Trigger):某個情境或事件引發焦慮。 行為(Behavior):為了減少焦慮而採取的行動。 短暫的獎勵(Reward):行動後獲得的短暫安心感。 當這個迴圈不斷重複,大腦就會將 「擔心 → 行動 → 暫時安心」 這種模式內化為習慣,結果反而讓焦慮更容易發生。 舉例來說,最近業績表現比較不好。(觸發點) 所以,你三不五時就想拿出手機檢查,看看有沒有新的 email 進來。(行為) 最後,因為一直在想工作的事情,並不斷刷 email 檢查有沒有新訂單,讓你感覺自己好像很努力。(短暫獎勵) 但,這種「努力感」其實是虛假的,因為它並沒有真正為你帶來新訂單啊! 結果,你發現自己一直在檢查手機,手機越滑就越焦慮。...

時間來到了三月底,第一季快要過完了,感覺時間過得好快! 這一季讓我覺得很開心的事: 接到了好幾個企業內訓的邀約 🎉 推出 一對一多次諮詢方案 之後,很快就收滿了預約 理論上,我應該要感覺很開心的,但……心裡卻隱隱約約覺得壓力好大,會擔心課程內容沒辦法讓企業滿意,也會擔心自己是否真的能夠幫助到信任我的客戶。呈現的狀況是一直思考、一直思考,感覺沒辦法真正放鬆下來;一直想滑手機、查資料,看看有沒有新的訊息;不斷想怎麼做會更好。這個模式好熟悉,這是我的「老症頭」了! 幸好,現在我的自我觀察能力比以前更強,可以發現它的存在,於是,我找出了《鬆綁你的焦慮習慣》這本書來閱讀,希望能在這種焦慮的狀態下調整自己。因此,這禮拜和接下來的電子報,應該都會和「焦慮」這個主題有關,希望我的學習筆記也能對你有些幫助唷💡 你是不是已經習慣了焦慮? 你有沒有發現,有些壞習慣你一直想改卻改不掉? 擔心業績時,你會不停檢查手機和 Email,看看有沒有新訂單? 報告還沒準備好,你會開始狂查資料、擔心自己準備得不夠? 心情不好的時候,你會想要喝酒、抽煙,或是滑手機、狂吃垃圾食物來轉移注意力?...

「當你感到迷茫時,會找誰聊聊?」 「心理諮商師、教練,還是顧問或諮詢師?」 「這些角色又有什麼差別呢?」 在人生低谷遇見教練 我會接觸到「教練」,是因為在 2023 年中的時候,偶然聽到我的一位諮詢師學姊說,她現在跟客戶晤談時,很少用諮詢師「那一套」了,都是用教練比較多。 那我就很好奇啊,諮詢師「那一套」跟教練「那一套」的差別在哪裡呢? 所以就趁著我們諮詢師定期聚會的時候,邀請學姊來跟我們分享教練這個主題。 學姊非常用心,不僅答應,還希望安排現場 demo,讓大家看看教練對話是怎麼進行的,所以我就負責擔任被教練的角色,負責提出自己實際遇到的問題。 當時,我向學姊提出的問題是:「為什麼我總是覺得自己好忙又好累?」 結果在一個小時的教練對話裡面,學姊不斷地對我提出問題,最後我竟然自己發現,那是因為準備讀書會花了我太多的時間,所以我會覺得壓力很大,很累。 那為什麼我會這麼重視讀書會的表現呢?是因為,我在 2022 年底的時候,在碩士班的學習準備結束的那個階段,遇到了很大的人生挫折。論文沒有達到我自己的期待,教授也不滿意,所以我覺得整個人很挫折,很沒有信心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