嘿!希望你有度過愉快的連假喔~
在上次的電子報中,我們探討了焦慮如何變成習慣。
今天我想繼續和你分享我的學習。
焦慮的公式:恐懼 + 不確定性 = 焦慮
當大腦無法確定未來的情況,不確定性提高時,焦慮感受也會隨之增強。
為了減少這種焦慮感,我們會產生「必須做點什麼來減少焦慮」的衝動,這就是焦慮開始變成習慣的原因。
焦慮習慣的三個關鍵要素:
- 觸發點(Trigger):某個情境或事件引發焦慮。
- 行為(Behavior):為了減少焦慮而採取的行動。
- 短暫的獎勵(Reward):行動後獲得的短暫安心感。
當這個迴圈不斷重複,大腦就會將 「擔心 → 行動 → 暫時安心」 這種模式內化為習慣,結果反而讓焦慮更容易發生。
舉例來說,最近業績表現比較不好。(觸發點)
所以,你三不五時就想拿出手機檢查,看看有沒有新的 email 進來。(行為)
最後,因為一直在想工作的事情,並不斷刷 email 檢查有沒有新訂單,讓你感覺自己好像很努力。(短暫獎勵)
但,這種「努力感」其實是虛假的,因為它並沒有真正為你帶來新訂單啊!
結果,你發現自己一直在檢查手機,手機越滑就越焦慮。
這就是典型的焦慮習慣迴圈——焦慮觸發行動,而這個行動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,卻讓我們短暫獲得「我有在做事」的錯覺,最終讓焦慮變得更根深蒂固。
你的大腦不是在幫助你解決焦慮,而是「讓你更擅長焦慮」!
它讓焦慮變成一種習慣,變成你的自動導航模式,讓你一次又一次地掉進同樣的焦慮迴圈。
我們的大腦是怎麼養成「自動導航」模式的?
習慣的存在,是為了幫助我們的大腦騰出空間,讓我們能夠專注於學習新事物。
當某個行為被重複執行並帶來回饋時,我們的大腦會逐漸將這個行為內化為自動化的習慣,減少認知負荷。
例如我們從小被教導每天早晚要刷牙,長期下來,我們不需要刻意提醒自己刷牙,它變成了一個「自動化行為」,早上起床就會下意識去刷牙,完全不必動腦。
而我們的大腦會根據「獎勵價值」來排列行為的優先順序,並優先執行可以得到最高回報的行為。例如:
1. 飲食習慣的形成
遠古時代的原始人需要獲取更多熱量才能生存,因此高熱量的食物具有更高的獎勵價值。
- 當我們吃到蛋糕時,大腦會認為:「喔,有熱量,這可以幫助我們生存。」
-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更喜歡吃蛋糕、甜點,而沒有那麼喜歡吃青菜。
2. 下班後的放鬆習慣
當你下班回家後,感到身心疲憊時,你可能會選擇:
- 躺在沙發上吃冰淇淋、看電視(獎勵價值高)。
- 這個習慣會持續強化,因為它讓你感覺放鬆與愉快。
大腦會根據你所處的地點、吃的東西、和誰在一起等資訊,將這些記憶存入眼眶額葉皮質(Orbitofrontal Cortex)。
這個區域會整合所有資訊,計算出「行為的綜合獎勵價值」,並影響我們的行為選擇。
例如當你下班時,你可能所有細節都忘了,「自動」就想趕快回家躺在沙發上吃飯吃點心追劇到半夜。
如何改變習慣?——更新獎勵價值
所以,如果要改變一個習慣,最有效的方法是更新它的獎勵價值,這就是獎勵型學習(Reward-Based Learning)。
- 只要我們能夠找到新的、更高價值的獎勵,大腦就會逐漸改變行為模式,形成新的習慣。
- 例如,如果運動後的「成就感」和「身體輕盈感」被強化成新的獎勵,你可能會自動選擇運動,而不是回家吃冰淇淋追劇。
這就是為什麼了解獎勵機制,能夠幫助我們有效地調整習慣,讓我們更有意識地選擇對自己真正有益的行為。
如何透過獎勵型學習來更新自己的系統?
只要做一件簡單的事——察覺。
我們必須為大腦輸入新的資訊,讓它知道以前學到的東西已經過時了。
只要你在當下注意到你的行為所帶來的結果,就能讓大腦脫離自動導航模式,清楚地看見並且感受到現在這個行為到底帶給你什麼好處。
所以,一旦你為大腦輸入了新資訊,就會讓舊習慣的獎勵價值被重新設定,並且讓更好的行為的優先順序往上排,最終成為新的自動導航模式。
所以,你必須開始注意當下的感受。
只有在你察覺並看見「真正的」獎勵價值之後,它才會更新。
你必須自己發現,30 歲的你可以在下班後吃掉一整桶冰淇淋、追劇到半夜,隔天還可以正常上班;但 40 歲的你已經沒辦法這樣了,一旦熬夜,隔天上班就沒精神,吃太多甜食,就容易胃脹氣。
在下班後吃掉一整桶冰淇淋、追劇到半夜,是適合 30 歲的你的獎勵價值
但現在的你已經不適用了。
現在的你,或許更適合一杯熱茶,窩在床上安安靜靜的讀本書,或是和心愛的人聊聊天,早早睡去。
關鍵在於「察覺」,而不要依賴大腦的自動導航系統。
大腦自動導航系統輸入的是過去的經驗,我們需要察覺到這個經驗現在已經不適用了,為大腦更新新的資訊,習慣才有可能調整過來。
想打破焦慮習慣?試試這 3 步驟
- 記錄你的焦慮觸發點:當你開始焦慮時,寫下當下的情境。(例如:「收到主管的訊息 → 擔心自己表現不好」)
- 問自己:「這個行為真的幫助了我嗎?」(是讓我更安心,還是只是短暫逃避?)
- 嘗試新的選擇:與其滑手機查資料,試試深呼吸,或是簡單寫下一個可執行的下一步行動。
這樣,你就能一步一步更新你的「大腦獎勵系統」,讓焦慮模式開始改變!
來試著把它運用在我最近的焦慮習慣上。
焦慮版模式:
- 觸發點:收到新的企業內訓需求,擔心自己表現得不夠好
- 行為:滑手機、查資料、模擬各種可能情境
- 結果:過去沒有太多經驗,加上不確定性太高,導致焦慮持續累積(還記得焦慮的公式嗎?恐懼 + 不確定性 = 焦慮,不確定性越高,焦慮就越高)
覺察模式:
- 觸發點:收到新的企業內訓需求,擔心自己表現得不夠好
- 行為:觀察到舊的習慣模式,問自己:「我從這個行為中得到了什麼?」
- 結果:發現舊習慣是多麼沒有幫助,而且引發更多的焦慮。
發現我的焦慮習慣迴圈:只要遇到新的合作案就一直查資料、一直思考,常常覺得很累,但問題還是在,依然不知道自己要準備到什麼程度才足夠,壓力很大。
更新版模式:
- 觸發點:收到新的企業內訓需求,擔心自己表現得不夠好
- 行為:尋找有豐富企業內訓經驗的顧問協助,請對方提供課程建議。
- 結果:覺得很踏實且安心,並且可以採取務實有效的優化方案。
當我們開始察覺自己的習慣迴圈,就有機會重新設定它的獎勵價值,讓舊習慣自然被更好的行為取代。
當我選擇用新的行為來回應觸發點時,我的焦慮感就消失了~感覺自己又往上升了一級,非常開心。
現在,邀請你試試看——下一次當你感到焦慮時,不要急著責備自己,而是先停下來,問問自己:「我從這個行為中得到了什麼?」
當你開始這樣做,你就已經踏上了打破焦慮迴圈、設計更理想生活的第一步。
這是我最近的深刻學習,與你分享。
(好像不小心寫得太長啦~)
不曉得你對「焦慮習慣」這個主題有興趣嗎?如果你也有相關的疑問,歡迎點擊下面的表單回覆,和我分享你的想法喔。
祝你有個美好的一周!
波莉
我很想聽聽你最近的煩惱、問題,或你希望我在電子報中分享的主題。
這是一份 3 分鐘的小問卷,讓我更了解你的需求,也可能讓你的聲音出現在未來的內容中 💡
👉 點這裡填寫 📋 一起設計你想要的生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