🤯 原來是你的大腦讓你變得更焦慮?


嘿!希望你有度過愉快的連假喔~

在上次的電子報中,我們探討了焦慮如何變成習慣

今天我想繼續和你分享我的學習。

焦慮的公式:恐懼 + 不確定性 = 焦慮

當大腦無法確定未來的情況,不確定性提高時,焦慮感受也會隨之增強。

為了減少這種焦慮感,我們會產生「必須做點什麼來減少焦慮」的衝動,這就是焦慮開始變成習慣的原因。

焦慮習慣的三個關鍵要素:

  1. 觸發點(Trigger):某個情境或事件引發焦慮。
  2. 行為(Behavior):為了減少焦慮而採取的行動。
  3. 短暫的獎勵(Reward):行動後獲得的短暫安心感。

當這個迴圈不斷重複,大腦就會將 「擔心 → 行動 → 暫時安心」 這種模式內化為習慣,結果反而讓焦慮更容易發生。

舉例來說,最近業績表現比較不好。(觸發點

所以,你三不五時就想拿出手機檢查,看看有沒有新的 email 進來。(行為

最後,因為一直在想工作的事情,並不斷刷 email 檢查有沒有新訂單,讓你感覺自己好像很努力。(短暫獎勵

但,這種「努力感」其實是虛假的,因為它並沒有真正為你帶來新訂單啊!

結果,你發現自己一直在檢查手機,手機越滑就越焦慮。

這就是典型的焦慮習慣迴圈——焦慮觸發行動,而這個行動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,卻讓我們短暫獲得「我有在做事」的錯覺,最終讓焦慮變得更根深蒂固。

你的大腦不是在幫助你解決焦慮,而是「讓你更擅長焦慮」!

它讓焦慮變成一種習慣,變成你的自動導航模式,讓你一次又一次地掉進同樣的焦慮迴圈。


我們的大腦是怎麼養成「自動導航」模式的?

習慣的存在,是為了幫助我們的大腦騰出空間,讓我們能夠專注於學習新事物

當某個行為被重複執行並帶來回饋時,我們的大腦會逐漸將這個行為內化為自動化的習慣,減少認知負荷。

例如我們從小被教導每天早晚要刷牙,長期下來,我們不需要刻意提醒自己刷牙,它變成了一個「自動化行為」,早上起床就會下意識去刷牙,完全不必動腦。

而我們的大腦會根據「獎勵價值」來排列行為的優先順序,並優先執行可以得到最高回報的行為。例如:

1. 飲食習慣的形成
遠古時代的原始人需要獲取更多熱量才能生存,因此高熱量的食物具有更高的獎勵價值。

  • 當我們吃到蛋糕時,大腦會認為:「喔,有熱量,這可以幫助我們生存。」
  •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更喜歡吃蛋糕、甜點,而沒有那麼喜歡吃青菜。

2. 下班後的放鬆習慣
當你下班回家後,感到身心疲憊時,你可能會選擇:

  • 躺在沙發上吃冰淇淋、看電視(獎勵價值高)。
  • 這個習慣會持續強化,因為它讓你感覺放鬆與愉快。

大腦會根據你所處的地點、吃的東西、和誰在一起等資訊,將這些記憶存入眼眶額葉皮質(Orbitofrontal Cortex)。

這個區域會整合所有資訊,計算出「行為的綜合獎勵價值」,並影響我們的行為選擇。

例如當你下班時,你可能所有細節都忘了,「自動」就想趕快回家躺在沙發上吃飯吃點心追劇到半夜。


如何改變習慣?——更新獎勵價值

所以,如果要改變一個習慣,最有效的方法是更新它的獎勵價值,這就是獎勵型學習(Reward-Based Learning)

  • 只要我們能夠找到新的、更高價值的獎勵,大腦就會逐漸改變行為模式,形成新的習慣。
  • 例如,如果運動後的「成就感」和「身體輕盈感」被強化成新的獎勵,你可能會自動選擇運動,而不是回家吃冰淇淋追劇。

這就是為什麼了解獎勵機制,能夠幫助我們有效地調整習慣,讓我們更有意識地選擇對自己真正有益的行為。


如何透過獎勵型學習來更新自己的系統?

只要做一件簡單的事——察覺

我們必須為大腦輸入新的資訊,讓它知道以前學到的東西已經過時了。

只要你在當下注意到你的行為所帶來的結果,就能讓大腦脫離自動導航模式,清楚地看見並且感受到現在這個行為到底帶給你什麼好處。

所以,一旦你為大腦輸入了新資訊,就會讓舊習慣的獎勵價值被重新設定,並且讓更好的行為的優先順序往上排,最終成為新的自動導航模式。

所以,你必須開始注意當下的感受。

只有在你察覺並看見「真正的」獎勵價值之後,它才會更新。

你必須自己發現,30 歲的你可以在下班後吃掉一整桶冰淇淋、追劇到半夜,隔天還可以正常上班;但 40 歲的你已經沒辦法這樣了,一旦熬夜,隔天上班就沒精神,吃太多甜食,就容易胃脹氣。

在下班後吃掉一整桶冰淇淋、追劇到半夜,是適合 30 歲的你的獎勵價值

但現在的你已經不適用了。

現在的你,或許更適合一杯熱茶,窩在床上安安靜靜的讀本書,或是和心愛的人聊聊天,早早睡去。

關鍵在於「察覺」,而不要依賴大腦的自動導航系統。

大腦自動導航系統輸入的是過去的經驗,我們需要察覺到這個經驗現在已經不適用了,為大腦更新新的資訊,習慣才有可能調整過來。


想打破焦慮習慣?試試這 3 步驟

  1. 記錄你的焦慮觸發點:當你開始焦慮時,寫下當下的情境。(例如:「收到主管的訊息 → 擔心自己表現不好」)
  2. 問自己:「這個行為真的幫助了我嗎?」(是讓我更安心,還是只是短暫逃避?)
  3. 嘗試新的選擇:與其滑手機查資料,試試深呼吸,或是簡單寫下一個可執行的下一步行動。

這樣,你就能一步一步更新你的「大腦獎勵系統」,讓焦慮模式開始改變!


來試著把它運用在我最近的焦慮習慣上。


焦慮版模式:

  1. 觸發點:收到新的企業內訓需求,擔心自己表現得不夠好
  2. 行為:滑手機、查資料、模擬各種可能情境
  3. 結果:過去沒有太多經驗,加上不確定性太高,導致焦慮持續累積(還記得焦慮的公式嗎?恐懼 + 不確定性 = 焦慮,不確定性越高,焦慮就越高)


覺察模式:

  1. 觸發點:收到新的企業內訓需求,擔心自己表現得不夠好
  2. 行為:觀察到舊的習慣模式,問自己:「我從這個行為中得到了什麼?」
  3. 結果:發現舊習慣是多麼沒有幫助,而且引發更多的焦慮。

發現我的焦慮習慣迴圈:只要遇到新的合作案就一直查資料、一直思考,常常覺得很累,但問題還是在,依然不知道自己要準備到什麼程度才足夠,壓力很大。


更新版模式:

  1. 觸發點:收到新的企業內訓需求,擔心自己表現得不夠好
  2. 行為:尋找有豐富企業內訓經驗的顧問協助,請對方提供課程建議。
  3. 結果:覺得很踏實且安心,並且可以採取務實有效的優化方案。

當我們開始察覺自己的習慣迴圈,就有機會重新設定它的獎勵價值,讓舊習慣自然被更好的行為取代。

當我選擇用新的行為來回應觸發點時,我的焦慮感就消失了~感覺自己又往上升了一級,非常開心。

現在,邀請你試試看——下一次當你感到焦慮時,不要急著責備自己,而是先停下來,問問自己:「我從這個行為中得到了什麼?」

當你開始這樣做,你就已經踏上了打破焦慮迴圈、設計更理想生活的第一步。

這是我最近的深刻學習,與你分享。

(好像不小心寫得太長啦~)

不曉得你對「焦慮習慣」這個主題有興趣嗎?如果你也有相關的疑問,歡迎點擊下面的表單回覆,和我分享你的想法喔。

祝你有個美好的一周!

波莉


我很想聽聽你最近的煩惱、問題,或你希望我在電子報中分享的主題。

這是一份 3 分鐘的小問卷,讓我更了解你的需求,也可能讓你的聲音出現在未來的內容中 💡

👉 點這裡填寫 📋 一起設計你想要的生活

Taichung, Taiwan
Unsubscribe · Preferences

Paulie.Slashie

Read more from Paulie.Slashie

嘿,我是波莉。你最近過得好嗎? 我前陣子休了個假,到日本東京拜訪朋友,電子報也就這樣一起休息了兩周,哈哈 對我這樣容易過度認真的人來說,真的是常常需要提醒自己,該放慢腳步了。 希望你也要記得,找時間讓自己緩一緩喔。 這禮拜繼續來回答讀者的提問~ 畢業後進到貿易商工作的我,在做了短短三個月後發現這份工作與我想要的職涯發展不同。不是因為工作上的挫折,也不是因為與同事、主管不合拍,但就是有一股直覺告訴自己,這並不是我想繼續走的路。 看著主管每天在做的事,就好像看到再多待幾年的我,但我並不想成為那樣的人。覺察到這點後,我開始感到越來越疲憊。一部分的我想再堅持一下,至少找到下一份工作再離開;但另一部分的我,卻逐漸懷疑自己到底在做什麼。 看到這段話,我很有感觸。 有時候,真正困住我們的,不是工作本身,而是心裡那個還說不清楚的困惑。 我們隱隱約約知道「這不是我要的」,卻又不知道該怎麼找到「那我想要的是什麼」。 其實,找尋理想工作的過程,不是一瞬間知道答案,而是需要一點耐心,一步步陪自己探索出來。 我想和你分享一個我常用的方法:從「不想要」開始,慢慢走向清晰的自己。 1. 先釐清「不想要的生活」...

天氣越來越熱了,代表時序慢慢進入了夏天。 對於怕熱的我來說,夏天真的是一大考驗啊! 這個禮拜想說,就趁著這個季節的交替之際,來幫今年到目前為止,做個小小的心路歷程回顧吧。 無法落地的年度計劃QQ 我目前的工作以授課為主,所以年初的一月和二月通常都算是淡季,會從三月開始忙。 因為政府單位、非營利組織和大專院校的邀課,大概都是從三月開始比較密集,會開始需要東奔西跑,所以等於一、二月的淡季對我來說,就是比較能夠自由運用的時間了。 我在淡季通常會做幾件事情: 休養 規劃年度主軸(今年的主軸設定是做一堂線上課) 規劃年度讀書會 整理網站的內容、把頁面資訊更新 做一些新的嘗試(例如今年一月辦了自己的第一次公開班) 簡單來說,就是把一年的方向在這段期間大致規劃好,從三月開始執行。 但......今年比較令我意想不到的部分是,我的邀課數量成長很多,而且有好幾個是企業內訓。 這讓我有點措手不及,因為企業內訓對課程的要求通常是比較高的,變成我得花比較多的時間在優化課程,或者是做新課程的開發與整合。 好啦,這就跟我在一、二月的時候做的規劃不太一樣了! 📌 原本的規劃是這樣: 線上課開發 諮詢優化...

一位讀者和我分享了最近卡住他的問題: 「職涯規劃,同儕間的選擇壓力,還有自己內心想做的事,雖然知道自己還很年輕有無限可能,但是又擔心一直摸索沒有選擇一個領域專研,回過頭來看沒有專長。」 這真是一個超複雜的議題呀,你辛苦了! 我們先挑其中最核心的部分,來當作這禮拜的討論主題吧~相信每個人都會很有感的: 「和其他人比較的壓力」 上個禮拜,我在滑臉書時,看到一位認識的講師分享近況。 她剛完成了一場大型演講,還被媒體專訪,底下的留言一片讚嘆。 我一邊替她感到開心,一邊心裡升起了一股說不上來的焦慮。 「我是不是...落後了?」 明明我對現在的工作節奏還算滿意,卻突然開始懷疑自己的進度: 是不是應該更積極?是不是也該多曝光?是不是在別人努力前進的時候,我太安於現狀了? 幸好我身經百戰,很快把內在狀態調整過來。 不然,這可有得焦慮了。 為什麼和別人比較,會讓我們焦慮? 比較,是人類很自然的本能。 從小到大,我們總是被放在排行榜上:成績單、比賽名次、升學錄取通知。 在無數次的比較裡,我們學會了把自己的價值,建立在「相對位置」上,然後努力往前擠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