😰 你的壞習慣,可能是焦慮養成的!


時間來到了三月底,第一季快要過完了,感覺時間過得好快!

這一季讓我覺得很開心的事:

  • 接到了好幾個企業內訓的邀約 🎉
  • 推出 一對一多次諮詢方案 之後,很快就收滿了預約

理論上,我應該要感覺很開心的,但……心裡卻隱隱約約覺得壓力好大,會擔心課程內容沒辦法讓企業滿意,也會擔心自己是否真的能夠幫助到信任我的客戶。

呈現的狀況是一直思考、一直思考,感覺沒辦法真正放鬆下來;一直想滑手機、查資料,看看有沒有新的訊息;不斷想怎麼做會更好。

這個模式好熟悉,這是我的「老症頭」了!

幸好,現在我的自我觀察能力比以前更強,可以發現它的存在,於是,我找出了《鬆綁你的焦慮習慣》這本書來閱讀,希望能在這種焦慮的狀態下調整自己。

因此,這禮拜和接下來的電子報,應該都會和「焦慮」這個主題有關,希望我的學習筆記也能對你有些幫助唷💡


你是不是已經習慣了焦慮?

你有沒有發現,有些壞習慣你一直想改卻改不掉

  • 擔心業績時,你會不停檢查手機和 Email,看看有沒有新訂單?
  • 報告還沒準備好,你會開始狂查資料、擔心自己準備得不夠?
  • 心情不好的時候,你會想要喝酒、抽煙,或是滑手機、狂吃垃圾食物來轉移注意力?

這些行為,其實可能都與焦慮有關。

我們的焦慮不只是影響心情,還會驅動我們養成某些行為模式,讓這些行為變成我們的大腦自動反應,最終變成「壞習慣」。

而這些行為,其實不是隨機發生的,而是你大腦建立的一種「焦慮習慣迴圈」

在進一步解析焦慮習慣之前,我們先來看看——什麼是焦慮?


焦慮是什麼?為什麼我們這麼容易焦慮?

焦慮是一種擔憂、緊張、不安的感覺,通常與未來的事情有關,特別是我們無法掌控或確定結果的事

所以只要是關於未來的不確定性,我們就有可能產生焦慮感。

例如:

  • 你的工作績效表現是否夠好?
  • 下週要向主管報告,會不會被挑剔?
  • 財務狀況是否穩定,未來會不會出問題?

根據 2018 年美國心理學會(APA)的調查,近 80% 的美國人認為自己與去年相比,焦慮程度沒有減少,甚至更嚴重。

焦慮的來源包括:

  • 68% 擔心自己的健康與安全
  • 67% 擔心經濟壓力
  • 56% 焦慮於政治變動
  • 48% 因人際關係感到焦慮

當世界變得越來越不確定時,焦慮也會變得更加頻繁。

問題是,我們的大腦並不會主動幫我們減少焦慮,反而可能讓焦慮進一步變成「習慣」。


焦慮是如何變成習慣的?

焦慮的誕生公式:恐懼 + 不確定性 = 焦慮

恐懼是一種生存機制,當我們面對威脅時,恐懼幫助我們做出快速反應,例如過馬路時看到車子衝過來,我們會馬上後退,這是生物本能,也很正常。

但焦慮不同,它是一種針對「未來可能發生的事」的適應不良反應。

當大腦無法確定未來時(不確定性提高),就會開始嘗試模擬各種可能發生的情境,結果讓焦慮變得更強。

為了減少焦慮,我們會產生「必須做點什麼來減少焦慮」的衝動,這就是焦慮變成習慣的開始。


焦慮習慣迴圈的形成

焦慮的核心問題是:我們誤以為「擔心」等於「掌控」,而這種錯誤的關聯一旦形成,就會進入無限循環。

📌 焦慮習慣迴圈的 3 個關鍵要素:

1️⃣ 觸發點(Trigger)

  • 讓人感到焦慮的事件,例如業績壓力、等待主管回覆、準備考試等。
  • 這些事件本身是中性的,但當它們與「不確定性」連結,大腦就會產生焦慮反應。

2️⃣ 行為(Behavior)

  • 為了減少焦慮,我們開始做某些行為來「轉移」或「處理」焦慮,例如:
    1. 一直滑手機、狂刷 Email,看看有沒有新訂單。
    2. 開始瘋狂搜尋資料,但並不是真的在解決問題,而是想獲得一種安全感。
    3. 有些人會透過喝酒、抽煙、吃東西來讓自己「感覺好一點」。

3️⃣ 短暫獎勵(Reward)

  • 這些行為可能短暫降低焦慮,讓我們誤以為自己對事情有所掌控。
  • 但這其實是「假掌控感」,因為大多數時候,我們的行動並沒有真正改變事情。
  • 這種短暫的解脫,讓大腦強化了「焦慮 → 行為 → 暫時安心」的習慣模式,導致長期焦慮更嚴重。

📌 舉個例子:

想像你擔心下一季的業績,你可能會:

  • 觸發點: 擔心業績,害怕目標達不到。
  • 行為: 你開始頻繁查看 Email,看有沒有客戶下單,或者不斷重複計算業績目標。
  • 短暫獎勵: 你覺得「至少我在做點什麼」,但其實這些行為並沒有真正幫助你獲得新客戶,只是讓你更焦慮。

當這種迴圈反覆發生時,大腦會把「擔心 → 行動 → 暫時安心」這種模式變成習慣,結果反而讓焦慮更容易發生。


你的焦慮迴圈長怎樣呢?

《鬆綁你的焦慮習慣》書中提到,要改善這種焦慮迴圈,第一步就是必須看見它。

所以可以試著每天記錄 3 次 讓你感到焦慮的時刻,並問自己這三個問題:

1️⃣ 「我的焦慮觸發點是什麼?」(是工作?人際關係?)
2️⃣ 「當下我的行為是什麼?」(我是不是開始查資料?滑手機?或只是一直想?)
3️⃣ 「這個行為真的幫助我解決問題,還是只是暫時緩解焦慮?」

不斷檢查手機、大吃大喝......這些方法雖然短期讓我們感到放鬆,長期來說,卻只是累積更多的焦慮,甚至引發更多問題,像是酒精成癮、健康疑慮。

所以,這個練習能幫助你開始察覺,焦慮如何影響你的行為模式。當我們能清楚看到自己的「焦慮習慣迴圈」,才有機會改變它。

以我來說,我覺得我最常見的焦慮觸發點絕對是工作!

尤其是授課,特別是比較高難度的企業內訓。

接著我會不斷滑手機查資料,想要找更多資料來補充到課程裡面,或是發想更多互動設計來讓課程更豐富。

所以一直忙一直忙,這會帶給我一種「很努力在準備」的充實感,能夠暫時安慰我對課程感到不安的焦慮感。

但,這有真的幫助我解決問題嗎?

其實沒有,因為我還是不確定什麼樣的課程設計才能達到企業內訓的要求呀。

而且這讓我養成了總是在思考的習慣,看似在休息,卻沒有好好休息,常常都覺得很累。

我想改變。

怎麼改變?我們下集待續XD


你發現了你的焦慮習慣嗎?

📌 你今天有發現自己的焦慮習慣迴圈嗎?回信跟我分享吧,我會親自回覆你的訊息喔。

如果這封信對你有幫助,也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,讓更多人開始察覺自己的焦慮習慣~

👉 下週,我們會進一步探討如何真正「打破焦慮習慣」


最後,推薦給你一堂很棒的線上課程

📢 《教練力》掌握教練式對話: 一百天的「教練型企業主管」養成課

37折超早鳥優惠倒數四天囉

📌馬上買起來當你的工具庫!

📌試看章節:「什麼是教練式對話?」

波莉聽眾可享有 200 元專屬折扣碼:paulie200

來和我當同學吧!

祝你有個平靜的週末 🌿

波莉

Taichung, Taiwan
Unsubscribe · Preferences

Paulie.Slashie

Read more from Paulie.Slashie

嘿,我是波莉,你的自主生活引導師。 這禮拜的電子報,想跟你分享一件糗事,和它帶給我的一些思考~ 我很喜歡閱讀,每個月都會舉辦讀書會,已經進入第三年了,也很習慣這樣的節奏。 在六月的時候,我們要讀《踏實感的練習》,這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書,非常期待能和讀書會夥伴們分享。 結果沒想到,我的電腦竟然在上線的前十分鐘,藍屏當機,而且自動重開機之後,就再也連不上 Zoom 了,只要一連線,就馬上又重開機。 當場實在很糗,只好當機立斷改用手機直播,手忙腳亂,也沒來得及錄影備份。 我就很不好意思......沒上線的夥伴沒有錄影可以回看了,怎麼辦? 所以決定再加開一場直播,可以和有空上線的夥伴聊聊,也錄影起來給大家看回放。 也就是說,同一本書我辦了兩次直播XD 有趣的是,我在第二次直播的時候,發現了很多我之前沒有注意到的細節,感覺更有啟發,也有更多的內容和實踐心得可以分享,於是又新增了簡報內容。 很開心也很充實,也正好回應了我在最近思考的一個問題: 「現在 AI 工具這麼發達,我們還有必要閱讀嗎?」 直接看短影音,或是用 AI 工具整理 YouTube、Podcast...

嘿,我是波莉,你的自主生活引導師。 這週想繼續和你聊聊,我從一段人生低谷慢慢走出來的經歷。 前情提要在這:人生 40 才開始?但壓力卻像 50 歲? 《易經》當中的剝卦,有「衰敗、剝落」的意涵,象徵人生進入低谷和崩解的階段,我們擁有的外在資產,一件一件失去。 這個卦提醒我們,遇到這樣的逆境時應守成、謹慎防禦,耐心等待情勢好轉,再想其他的行動方案。 這大概是個你不會想卜到的卦吧? 前陣子在讀書會時讀到上面的介紹,我笑了出來,這不就是我去年人生低谷的最佳寫照嗎!? 人近中年,卻覺得自己一無所有,覺得把自己的人生經營得很糟糕。 錢不夠買房、租屋又覺得不甘心、很難停止負面的念頭,責備自己無法照顧好自己的小貓,甚至開始懷疑,過去的轉職決策是不是錯了? 在那段日子裡,我的腦袋幾乎無時無刻不在運轉。 總是想著:「是不是我不夠努力,才會搞成這樣?」 甚至會忍不住開了 Google,開始搜尋那些關鍵字:「快 40 歲還買不起房怎麼辦」、「單身女性養貓租房好難」...... 越想心越沉。 後來遇到農曆年假,我帶著貓回老家,給自己放了兩個禮拜的長假,想說沉澱一下,也給自己一些空間去思考這些問題。...

嘿,我是波莉,你的自主生活引導師。 這禮拜,我想和你聊聊人生的低潮,以及我對「黑暗面」的看法。 你有那種,心情不好、或是很累的時候就會很想打開來看,讓自己紓壓一下的電影嗎? 偷偷告訴你,我的紓壓片單,是漫威的《復仇者聯盟》系列。 我很喜歡看超級英雄電影。 或許那是我心中的理想世界吧?在那個世界裡面,英雄總是會在危機時刻出現,打倒所有企圖毀滅世界的反派角色。 其中我最喜歡的角色,是「美國隊長」,這是一個非常理想主義、道德感強,追求正義與原則,絕不放棄努力,在性格上幾乎完美的硬漢。 (當然,不可諱言,演員克里斯伊凡超高的顏質和身材,幫這個角色加了很多分XD) 在 2015 年上映的《復仇者聯盟2:奧創紀元》裡面,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。鋼鐵人史塔克和美國隊長起了爭執,他對隊長說: “I don’t trust a guy without a dark side.” 翻成中文的意思是:「 一個沒有黑暗面的人不值得信任。」 當時看電影的我還很年輕,那時候,我並沒有很理解這是什麼意思。 ……沒有黑暗面不是很好嗎??? 過了十年,經歷了不少挫折,我終於慢慢體會出這句話的意思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