😰 你的壞習慣,可能是焦慮養成的!


時間來到了三月底,第一季快要過完了,感覺時間過得好快!

這一季讓我覺得很開心的事:

  • 接到了好幾個企業內訓的邀約 🎉
  • 推出 一對一多次諮詢方案 之後,很快就收滿了預約

理論上,我應該要感覺很開心的,但……心裡卻隱隱約約覺得壓力好大,會擔心課程內容沒辦法讓企業滿意,也會擔心自己是否真的能夠幫助到信任我的客戶。

呈現的狀況是一直思考、一直思考,感覺沒辦法真正放鬆下來;一直想滑手機、查資料,看看有沒有新的訊息;不斷想怎麼做會更好。

這個模式好熟悉,這是我的「老症頭」了!

幸好,現在我的自我觀察能力比以前更強,可以發現它的存在,於是,我找出了《鬆綁你的焦慮習慣》這本書來閱讀,希望能在這種焦慮的狀態下調整自己。

因此,這禮拜和接下來的電子報,應該都會和「焦慮」這個主題有關,希望我的學習筆記也能對你有些幫助唷💡


你是不是已經習慣了焦慮?

你有沒有發現,有些壞習慣你一直想改卻改不掉

  • 擔心業績時,你會不停檢查手機和 Email,看看有沒有新訂單?
  • 報告還沒準備好,你會開始狂查資料、擔心自己準備得不夠?
  • 心情不好的時候,你會想要喝酒、抽煙,或是滑手機、狂吃垃圾食物來轉移注意力?

這些行為,其實可能都與焦慮有關。

我們的焦慮不只是影響心情,還會驅動我們養成某些行為模式,讓這些行為變成我們的大腦自動反應,最終變成「壞習慣」。

而這些行為,其實不是隨機發生的,而是你大腦建立的一種「焦慮習慣迴圈」

在進一步解析焦慮習慣之前,我們先來看看——什麼是焦慮?


焦慮是什麼?為什麼我們這麼容易焦慮?

焦慮是一種擔憂、緊張、不安的感覺,通常與未來的事情有關,特別是我們無法掌控或確定結果的事

所以只要是關於未來的不確定性,我們就有可能產生焦慮感。

例如:

  • 你的工作績效表現是否夠好?
  • 下週要向主管報告,會不會被挑剔?
  • 財務狀況是否穩定,未來會不會出問題?

根據 2018 年美國心理學會(APA)的調查,近 80% 的美國人認為自己與去年相比,焦慮程度沒有減少,甚至更嚴重。

焦慮的來源包括:

  • 68% 擔心自己的健康與安全
  • 67% 擔心經濟壓力
  • 56% 焦慮於政治變動
  • 48% 因人際關係感到焦慮

當世界變得越來越不確定時,焦慮也會變得更加頻繁。

問題是,我們的大腦並不會主動幫我們減少焦慮,反而可能讓焦慮進一步變成「習慣」。


焦慮是如何變成習慣的?

焦慮的誕生公式:恐懼 + 不確定性 = 焦慮

恐懼是一種生存機制,當我們面對威脅時,恐懼幫助我們做出快速反應,例如過馬路時看到車子衝過來,我們會馬上後退,這是生物本能,也很正常。

但焦慮不同,它是一種針對「未來可能發生的事」的適應不良反應。

當大腦無法確定未來時(不確定性提高),就會開始嘗試模擬各種可能發生的情境,結果讓焦慮變得更強。

為了減少焦慮,我們會產生「必須做點什麼來減少焦慮」的衝動,這就是焦慮變成習慣的開始。


焦慮習慣迴圈的形成

焦慮的核心問題是:我們誤以為「擔心」等於「掌控」,而這種錯誤的關聯一旦形成,就會進入無限循環。

📌 焦慮習慣迴圈的 3 個關鍵要素:

1️⃣ 觸發點(Trigger)

  • 讓人感到焦慮的事件,例如業績壓力、等待主管回覆、準備考試等。
  • 這些事件本身是中性的,但當它們與「不確定性」連結,大腦就會產生焦慮反應。

2️⃣ 行為(Behavior)

  • 為了減少焦慮,我們開始做某些行為來「轉移」或「處理」焦慮,例如:
    1. 一直滑手機、狂刷 Email,看看有沒有新訂單。
    2. 開始瘋狂搜尋資料,但並不是真的在解決問題,而是想獲得一種安全感。
    3. 有些人會透過喝酒、抽煙、吃東西來讓自己「感覺好一點」。

3️⃣ 短暫獎勵(Reward)

  • 這些行為可能短暫降低焦慮,讓我們誤以為自己對事情有所掌控。
  • 但這其實是「假掌控感」,因為大多數時候,我們的行動並沒有真正改變事情。
  • 這種短暫的解脫,讓大腦強化了「焦慮 → 行為 → 暫時安心」的習慣模式,導致長期焦慮更嚴重。

📌 舉個例子:

想像你擔心下一季的業績,你可能會:

  • 觸發點: 擔心業績,害怕目標達不到。
  • 行為: 你開始頻繁查看 Email,看有沒有客戶下單,或者不斷重複計算業績目標。
  • 短暫獎勵: 你覺得「至少我在做點什麼」,但其實這些行為並沒有真正幫助你獲得新客戶,只是讓你更焦慮。

當這種迴圈反覆發生時,大腦會把「擔心 → 行動 → 暫時安心」這種模式變成習慣,結果反而讓焦慮更容易發生。


你的焦慮迴圈長怎樣呢?

《鬆綁你的焦慮習慣》書中提到,要改善這種焦慮迴圈,第一步就是必須看見它。

所以可以試著每天記錄 3 次 讓你感到焦慮的時刻,並問自己這三個問題:

1️⃣ 「我的焦慮觸發點是什麼?」(是工作?人際關係?)
2️⃣ 「當下我的行為是什麼?」(我是不是開始查資料?滑手機?或只是一直想?)
3️⃣ 「這個行為真的幫助我解決問題,還是只是暫時緩解焦慮?」

不斷檢查手機、大吃大喝......這些方法雖然短期讓我們感到放鬆,長期來說,卻只是累積更多的焦慮,甚至引發更多問題,像是酒精成癮、健康疑慮。

所以,這個練習能幫助你開始察覺,焦慮如何影響你的行為模式。當我們能清楚看到自己的「焦慮習慣迴圈」,才有機會改變它。

以我來說,我覺得我最常見的焦慮觸發點絕對是工作!

尤其是授課,特別是比較高難度的企業內訓。

接著我會不斷滑手機查資料,想要找更多資料來補充到課程裡面,或是發想更多互動設計來讓課程更豐富。

所以一直忙一直忙,這會帶給我一種「很努力在準備」的充實感,能夠暫時安慰我對課程感到不安的焦慮感。

但,這有真的幫助我解決問題嗎?

其實沒有,因為我還是不確定什麼樣的課程設計才能達到企業內訓的要求呀。

而且這讓我養成了總是在思考的習慣,看似在休息,卻沒有好好休息,常常都覺得很累。

我想改變。

怎麼改變?我們下集待續XD


你發現了你的焦慮習慣嗎?

📌 你今天有發現自己的焦慮習慣迴圈嗎?回信跟我分享吧,我會親自回覆你的訊息喔。

如果這封信對你有幫助,也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,讓更多人開始察覺自己的焦慮習慣~

👉 下週,我們會進一步探討如何真正「打破焦慮習慣」


最後,推薦給你一堂很棒的線上課程

📢 《教練力》掌握教練式對話: 一百天的「教練型企業主管」養成課

37折超早鳥優惠倒數四天囉

📌馬上買起來當你的工具庫!

📌試看章節:「什麼是教練式對話?」

波莉聽眾可享有 200 元專屬折扣碼:paulie200

來和我當同學吧!

祝你有個平靜的週末 🌿

波莉

Taichung, Taiwan
Unsubscribe · Preferences

Paulie.Slashie

Read more from Paulie.Slashie

嘿!希望你有度過愉快的連假喔~ 在上次的電子報中,我們探討了焦慮如何變成習慣。 今天我想繼續和你分享我的學習。 焦慮的公式:恐懼 + 不確定性 = 焦慮 當大腦無法確定未來的情況,不確定性提高時,焦慮感受也會隨之增強。 為了減少這種焦慮感,我們會產生「必須做點什麼來減少焦慮」的衝動,這就是焦慮開始變成習慣的原因。 焦慮習慣的三個關鍵要素: 觸發點(Trigger):某個情境或事件引發焦慮。 行為(Behavior):為了減少焦慮而採取的行動。 短暫的獎勵(Reward):行動後獲得的短暫安心感。 當這個迴圈不斷重複,大腦就會將 「擔心 → 行動 → 暫時安心」 這種模式內化為習慣,結果反而讓焦慮更容易發生。 舉例來說,最近業績表現比較不好。(觸發點) 所以,你三不五時就想拿出手機檢查,看看有沒有新的 email 進來。(行為) 最後,因為一直在想工作的事情,並不斷刷 email 檢查有沒有新訂單,讓你感覺自己好像很努力。(短暫獎勵) 但,這種「努力感」其實是虛假的,因為它並沒有真正為你帶來新訂單啊! 結果,你發現自己一直在檢查手機,手機越滑就越焦慮。...

「當你感到迷茫時,會找誰聊聊?」 「心理諮商師、教練,還是顧問或諮詢師?」 「這些角色又有什麼差別呢?」 在人生低谷遇見教練 我會接觸到「教練」,是因為在 2023 年中的時候,偶然聽到我的一位諮詢師學姊說,她現在跟客戶晤談時,很少用諮詢師「那一套」了,都是用教練比較多。 那我就很好奇啊,諮詢師「那一套」跟教練「那一套」的差別在哪裡呢? 所以就趁著我們諮詢師定期聚會的時候,邀請學姊來跟我們分享教練這個主題。 學姊非常用心,不僅答應,還希望安排現場 demo,讓大家看看教練對話是怎麼進行的,所以我就負責擔任被教練的角色,負責提出自己實際遇到的問題。 當時,我向學姊提出的問題是:「為什麼我總是覺得自己好忙又好累?」 結果在一個小時的教練對話裡面,學姊不斷地對我提出問題,最後我竟然自己發現,那是因為準備讀書會花了我太多的時間,所以我會覺得壓力很大,很累。 那為什麼我會這麼重視讀書會的表現呢?是因為,我在 2022 年底的時候,在碩士班的學習準備結束的那個階段,遇到了很大的人生挫折。論文沒有達到我自己的期待,教授也不滿意,所以我覺得整個人很挫折,很沒有信心。...

嘿,你這禮拜過得好嗎? 這周的電子報,想跟你聊聊「職涯選擇」。 可能很少數的人知道,我曾經準備過高普考,想要一份穩定的工作,甚至為此全職備考了一整年。 後來,我進了公股銀行上班,大家都說這是「金飯碗」,但我卻越做越不快樂,一年後毅然離職,甚至沒有考慮要留職停薪。 為什麼當初我覺得這些選擇是「好選擇」,但實際進入後卻充滿抗拒? 回頭看,關鍵就在於「職涯錨定」——我當時根本沒有意識到,自己內在的職涯驅動力,和我選擇的工作完全不匹配! 什麼是職涯錨定? 職涯錨定(Career Anchor)理論由麻省理工學院榮譽教授艾德·夏恩博士(Edgar Schein)所提出。他經過近 50 年的研究發現,每個人在職業生涯中,都會有一個核心價值觀或終極追求,這就是職涯錨定。 「Anchor」的意思是錨,就像船在停泊時會放下錨來固定船身的位置,同樣地,職涯錨定代表的是我們內心深處不會動搖的價值觀與信念,影響我們的職業選擇與發展方向。 當我們選擇工作或規劃職涯時,這個「錨」會牢牢地固定我們,確保我們的選擇符合內在價值觀。如果我們能找到自己的職涯錨定點,就能在工作中發揮所長,獲得更高的滿足感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