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22|別再靠別人的標準定義成功了


嘿,我是波莉,你的自主生活引導師。

在前一封電子報和你分享過,過去的我,是個總是很「用力」的人,一不小心就會太認真,把自己給累倒。

另外一個和「過度努力」常常一起出現的特質,就是「完美主義」。

你肯定理解的,既然都很努力了,當然就會期待,能夠得到對應的好成果啊。

於是前幾年的我常常落入一個可怕的循環:對自己期待很高,所以非常努力;同時又很在意別人的眼光,所以更加倍努力。

萬一結果不如預期,就會陷入自我責備的內耗狀態,非常不能接受那個「失敗」的自己。

一、成長心態:我只是還沒做到

​走過那段總是想太多內耗的日子之後,現在回頭再看,真的覺得我很傻。

什麼是「失敗」?

只有放棄的時候,你才會真的失敗。

這是「成長心態」的核心概念:

我不是失敗,我只是還沒做到 (not yet)

所謂成長心態,就是相信人可以透過努力變得更好,所以更願意接受挑戰,並從挑戰中學習,提升自己的能力。

而跟它相反的,是「定型心態」

定型心態的人,面對挑戰與阻礙,常常會選擇逃避與放棄,因為他們認為天賦決定一切,認為自己不如人,是因為資質差。

當你相信人的能力無法改變,就很難產生改變的動力。

於是不敢嘗試,於是躊躇不前。

唯有抱持著成長心態,你才能接受現在的處境,並想方設法讓自己進步。

相反地,如果你是定型心態,就會很難接受失敗,因為你認為:「我本來就不行。」

這是第一層的概念:我不是失敗,我只是還沒做到 (not yet)

二、自主心態:用自己的標準定義成功

​那如果有一種情況:那個理想的標準,可能真的很難做到呢?

比如我的講師工作,在講師界有個大神級的人物:王永福老師(福哥)

他說過一段話:

「我是一個職業選手,教的每一堂課,我都企求『完全比賽』,所謂『完全比賽』,指的是課後的學員對講師的評鑑,要達到每一個學員都是百分之百的滿分」

這段話,有陣子給我帶來很大的焦慮,因為我會覺得,課後如果沒有拿到全體學員的滿分回饋,這次的授課好像就失敗了?

如果是這種時候,「自主心態」就很關鍵。

後來我思考,「追求完全比賽」是福哥的標準,並不是我的標準,我幹嘛用別人的標準來框住自己?

於是我開始嘗試建立自己的衡量標準。

我跟 ChatGPT 討論了一下,找出我對教學工作的期待,並發展出一份【課後評估紀錄】,包含教學者視角、學習者現場反應觀察和自我感受。

這就是「自主心態」帶來的好處:

  • 不再只依賴學員回饋或主辦單位滿意度來定義課程成敗
  • 找回教學者的主導感與自我肯定
  • 建立長期調整與精進的依據

也可以說:

「成長心態」是心法,
「自主心態」則讓我們發展出具體的做法。

三、衡量成長的方式:恢復的速度

​最近,我甚至發明了兩者結合的做法~哈哈

我開始把「成長」本身當作一種衡量標準,特別是在我自己的自雇生活裡。

這個指標不是營收,不是曝光,不是被看見的頻率。

而是「恢復的速度」。

以前講完 3 小時的課,會覺得好喘、好累,隔天要休息半天,才有力氣繼續。

現在講完課,還可以跟朋友約吃飯,談笑風生。

即使是 6 小時的課,講完後還是可以赴約,只是會自動切換成「省話模式」,保護喉嚨,隔天睡飽就能恢復。

以前帶完讀書會,一定要吃個宵夜、放鬆一下,隔天才能慢慢恢復元氣。

現在讀書會結束後,可以直接睡,隔天照常起床、不太需要額外恢復時間。

這些小小的變化,讓我意識到:

有些成長,不會立刻體現在成果上,但身體知道,節奏知道,自己最知道。

這種內在的衡量標準非常重要,因為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裡,不容易被他人影響。

・專業的強化

・體力的訓練

・抗壓力的提升

這些都會一步步建立出「恢復力」的底氣。

對自雇者來說,面對不確定是一種日常,所以,我們比誰都需要那種「有投入/有收穫」的踏實感,來提醒自己:

我一直在進步。


回顧今天的內容,我想整理給你這三個關鍵詞:

  1. 成長心態:我不是失敗,只是還沒做到。
  2. 自主心態:不照搬他人標準,發展屬於自己的衡量方式。
  3. 恢復速度:一個屬於自雇者的內在成長指標。

有些成長,看不見,但你會感覺得到。

如果你正在走一段看不太見成果的路,希望這封信,能讓你看到另一種衡量自己的方式。

也許你不是沒有成長,只是還沒看到外在成果而已。

願你能溫柔地相信自己——我不是失敗,我只是還沒做到。

也歡迎你把這封信,轉寄給身旁正在努力的朋友。

我們下周見啦!

By 最近在學習非暴力溝通,很有感觸的波莉


我很想聽聽你最近的煩惱,或你希望我在電子報中分享的主題。

這是一份 3 分鐘的小問卷,讓我更了解你的需求,也可能讓你的聲音出現在未來的內容中 💡

👉 點這裡填寫,一起設計你想要的生活

Taichung, Taiwan
Unsubscribe · Preferences

Paulie.Slashie

Read more from Paulie.Slashie

嘿,我是波莉,你的自主生活引導師。 不知不覺,時間來到了 Q4。 今年剩不到 100 天了,工作安排得差不多,今年的經營成果,也大致底定。 還記得以前在公司上班的時候,每到第四季,各部門主管都要輪流上台,做一份「年度檢討與明年計劃」的報告。 雖然當時覺得壓力很大,但回過頭來發現,這樣的儀式其實很有價值,因為它提醒我們,要停下來檢視,並決定下一步。 前幾年的一人創業,我懵懵懂懂,沒有照這樣的方式來做。 結果發現很多決定都太隨性,像是花了太多錢卻覺得不符預期,或是太一廂情願而忽略現實狀況,影響到心情、甚至是時間和精力分配。 今年的業務更上軌道了,想想,還是應該把這樣的模式重新帶回來。 希望重複的坑不要一直踩,也希望我的這個 lifestyle business,能夠經營得更永續。 前幾年的年度復盤都比較概略,今年既然要做,我打算嘗試用公司不同部門的視角來處理,把想做的事和年度預算分開來看,最後再統整起來排序。 今天,我們就先邀請 人資長波莉 上場。 (這個系列會出現各個部門的波莉,大家就當作是種影分身的概念吧XD 希望不會造成人格分裂感XDD) 人資長波莉報告時間...

嘿,我是波莉,你的自主生活引導師。 這禮拜的電子報,想跟你分享一件糗事,和它帶給我的一些思考~ 我很喜歡閱讀,每個月都會舉辦讀書會,已經進入第三年了,也很習慣這樣的節奏。 在六月的時候,我們要讀《踏實感的練習》,這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書,非常期待能和讀書會夥伴們分享。 結果沒想到,我的電腦竟然在上線的前十分鐘,藍屏當機,而且自動重開機之後,就再也連不上 Zoom 了,只要一連線,就馬上又重開機。 當場實在很糗,只好當機立斷改用手機直播,手忙腳亂,也沒來得及錄影備份。 我就很不好意思......沒上線的夥伴沒有錄影可以回看了,怎麼辦? 所以決定再加開一場直播,可以和有空上線的夥伴聊聊,也錄影起來給大家看回放。 也就是說,同一本書我辦了兩次直播XD 有趣的是,我在第二次直播的時候,發現了很多我之前沒有注意到的細節,感覺更有啟發,也有更多的內容和實踐心得可以分享,於是又新增了簡報內容。 很開心也很充實,也正好回應了我在最近思考的一個問題: 「現在 AI 工具這麼發達,我們還有必要閱讀嗎?」 直接看短影音,或是用 AI 工具整理 YouTube、Podcast...

嘿,我是波莉,你的自主生活引導師。 這週想繼續和你聊聊,我從一段人生低谷慢慢走出來的經歷。 前情提要在這:人生 40 才開始?但壓力卻像 50 歲? 《易經》當中的剝卦,有「衰敗、剝落」的意涵,象徵人生進入低谷和崩解的階段,我們擁有的外在資產,一件一件失去。 這個卦提醒我們,遇到這樣的逆境時應守成、謹慎防禦,耐心等待情勢好轉,再想其他的行動方案。 這大概是個你不會想卜到的卦吧? 前陣子在讀書會時讀到上面的介紹,我笑了出來,這不就是我去年人生低谷的最佳寫照嗎!? 人近中年,卻覺得自己一無所有,覺得把自己的人生經營得很糟糕。 錢不夠買房、租屋又覺得不甘心、很難停止負面的念頭,責備自己無法照顧好自己的小貓,甚至開始懷疑,過去的轉職決策是不是錯了? 在那段日子裡,我的腦袋幾乎無時無刻不在運轉。 總是想著:「是不是我不夠努力,才會搞成這樣?」 甚至會忍不住開了 Google,開始搜尋那些關鍵字:「快 40 歲還買不起房怎麼辦」、「單身女性養貓租房好難」...... 越想心越沉。 後來遇到農曆年假,我帶著貓回老家,給自己放了兩個禮拜的長假,想說沉澱一下,也給自己一些空間去思考這些問題。...